• 隧道穿越断层带注浆加固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宋之勇
    摘要:本文以蒙华铁路万华山隧道出口半断面超前周边注浆工程为依托,研究了隧道穿越断层带的注浆加固施工技术。通过建立断层带隧道开挖面的立方体+锲形体力学模型,基于极限平衡法对开挖面的极限支护力及稳定系数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最佳注浆范围。同时,结合现场施工参数,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详细介绍了隧道半断面超前周边注浆加固施工的工艺流程、注意事项及效果判断标准。研究成果为穿越断层带隧道的注浆加固施工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水利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与要点分析
    作者:李萌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进一步分析影响水闸施工质量的各项问题,并从水闸基础施工、混凝土施工以及水闸安装等环节阐述水利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要点,提出沉陷现象控制、水流冲刷问题处理等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旨在提高水闸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能确保水闸各项功能有效发挥,实现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达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 国省干线公路中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的应用
    作者:李薇
    摘要:为更好更快地解决沥青路面病害问题,提高公路的通车运营质量,文章以某国道干线为背景案例,首先回收旧沥青路面材料并展开性能试验,介绍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过程;然后从施工准备、冷再生、摊铺碾压、接缝处理、养生、质量验收及性能检测7个环节,详细阐述了现场施工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在国省干线公路中采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能有效修补原沥青路面病害,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节能环保的优点,可在类似公路工程加以推广。

  • 基于综合土拱效应抗滑桩的桩间距探讨
    作者:徐升
    摘要:对于桩间距研究的基础理论至今还没有统一认识,在工程实践中仍主要依赖工程师的个人经验。而现有的桩间距研究理论分歧多发生在对土拱效应拱脚的确定。本文详细分析了土拱效应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以桩间土拱为基础,同时考虑滑体参数、桩土接触面参数、滑面参数,通过建立土拱静力平衡方程,并基于其强度要求,探讨了最大桩间距的计算理论。

  • 高层楼宇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分析
    作者:赵雪
    摘要:本文以某高层楼宇建筑为例,从照明系统、电梯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三个方面,介绍了导致该建筑用电能耗过高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案例高层楼宇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水平,本文围绕智能照明系统升级技术、电梯能源回馈与群控优化技术、针对太阳能发电板的自清洁装置3项电气节能技术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全面提高高层楼宇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效果,减小对市电的依赖,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 建筑工程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作者:郑磊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始应用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克服此类结构施工当中碰到的技术难关,本文以某一大型建筑工程做示例,进行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的分析探究,采用对相关案例的讲解,对具体施工技术要点做归纳梳理,借助对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高效运用,可进一步加速施工进程,恰当把握成本效益,实现建筑工程耐久性的进一步增强。

  •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车辆段研究
    作者:张娟
    摘要:随着全自动运行线路建设发展,我们迎来了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享受了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诸多便利。自动化车辆段(即CBTC车辆段)作为全自动运行线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与传统车辆段及停车场相比从运营效率、列车运行安全性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本文以无锡地铁S1线花山车辆段为例,主要从CBTC车辆段与传统车辆段的差异性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体现在信号系统设备设施布局、信号系统设备功能、列车驾驶模式、信号系统设备运维模式、信号系统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通过运营开通后问题总结优化、系统性能完善总结经验,进而提高地铁FAO线路的运营效率和安全等级,为无锡地铁后续FAO线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基于多元本土基因的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探索——以南浔“水乡客厅”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作者:沈鹏飞
    摘要:本文以南浔“漂浮江南”水乡客厅方案设计为例,通过解析其项目背景、理念及设计过程,展示了如何在基于建筑场所的自然、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水乡客厅”的建筑设计,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现代建筑的在地性以及绿色建筑本土化的策略,最终提出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需结合场地的本土基因,即地理地貌,生态气候,建筑文脉,传统文化等,转译融入建筑的设计之中,为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思索与参考。

  • 农村公路养护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邹黄文
    摘要:部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长期运营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病害,直接影响了公路通行性能与使用寿命。基于此,文章围绕农村公路养护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处理技术展开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某农村公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具体探究。案例农村公路经多年运行形成了表面裂缝、结构性裂缝以及较为严重的断裂裂缝,在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实施期间,分别采用表面封闭法、压力注浆法、全深度修补三种方法处理三种裂缝问题,并整体性进行路面预防性养护,最终完成了水泥混凝土裂缝的有效处理,极大改善了农村公路路面状态。

  • 桁架人行天桥结构分析
    作者:谭鑫波
    摘要:随着桥梁美学的发展,人行天桥的纤细、柔美和大跨度等特点是设计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大跨度人行桥以其柔美、纤细的特点也成为城市地标网红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连续钢桁架桥和简支钢桁架桥不同桁高的振动模态分析,发现两种结构形式的模态分布各有特点。连续钢桁架竖向振型一般出现在二阶以上的模态,而简支钢桁架竖向振型出现在一阶模态、二阶模态均有可能。通过对振型模态分布的调整,可以确定两种结构的桁架桥合理桁高。分析结果表明,连续钢桁架由于竖向刚度相对较大,竖向振型可以控制在二阶模态,简支钢桁架竖向振型可以控制在一阶模态。在满足规范对自振频率要求基础上,确定了竖向振型模态,进而可以确定合理的桁高。 连续桁架桥因为竖向刚度一般比侧向刚度大,所以基础振型一般为侧向振型,如果必须把基础振型调整为竖向振型,桁高会非常矮,可能会影响建筑净空以及管线等安装空间。连续钢桁架桥模态控制上,可以接受一阶模态(基础模态)为侧向振动,从而把二阶模态控制为整体竖向振动。选取出来的桁高既合理也满足建筑、设备等专业安装空间要求,景观上也美观。 简支钢桁架桥由于竖向刚度比连续钢桁架桥小,基础振型出现在竖向振动方向所要求的桁高值不会像连续钢桁架结构那么矮,可以通过基础振型从竖向振动向侧向振动转变的模态分界点选取合理桁高。通过实际项目设计过程可以得知,从竖向振型和侧向振型模态分界点选取的桁高也满足建筑净空、管线设备等安装要求。

  • 1234567 >>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