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作者:郑磊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开始应用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克服此类结构施工当中碰到的技术难关,本文以某一大型建筑工程做示例,进行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的分析探究,采用对相关案例的讲解,对具体施工技术要点做归纳梳理,借助对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高效运用,可进一步加速施工进程,恰当把握成本效益,实现建筑工程耐久性的进一步增强。

  •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车辆段研究
    作者:张娟
    摘要:随着全自动运行线路建设发展,我们迎来了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享受了科技带给我们生活的诸多便利。自动化车辆段(即CBTC车辆段)作为全自动运行线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与传统车辆段及停车场相比从运营效率、列车运行安全性等方面均得到了提升。本文以无锡地铁S1线花山车辆段为例,主要从CBTC车辆段与传统车辆段的差异性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体现在信号系统设备设施布局、信号系统设备功能、列车驾驶模式、信号系统设备运维模式、信号系统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通过运营开通后问题总结优化、系统性能完善总结经验,进而提高地铁FAO线路的运营效率和安全等级,为无锡地铁后续FAO线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基于多元本土基因的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探索——以南浔“水乡客厅”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作者:沈鹏飞
    摘要:本文以南浔“漂浮江南”水乡客厅方案设计为例,通过解析其项目背景、理念及设计过程,展示了如何在基于建筑场所的自然、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水乡客厅”的建筑设计,并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现代建筑的在地性以及绿色建筑本土化的策略,最终提出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需结合场地的本土基因,即地理地貌,生态气候,建筑文脉,传统文化等,转译融入建筑的设计之中,为现代地域性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思索与参考。

  • 农村公路养护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邹黄文
    摘要:部分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长期运营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病害,直接影响了公路通行性能与使用寿命。基于此,文章围绕农村公路养护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处理技术展开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某农村公路为研究对象展开具体探究。案例农村公路经多年运行形成了表面裂缝、结构性裂缝以及较为严重的断裂裂缝,在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实施期间,分别采用表面封闭法、压力注浆法、全深度修补三种方法处理三种裂缝问题,并整体性进行路面预防性养护,最终完成了水泥混凝土裂缝的有效处理,极大改善了农村公路路面状态。

  • 桁架人行天桥结构分析
    作者:谭鑫波
    摘要:随着桥梁美学的发展,人行天桥的纤细、柔美和大跨度等特点是设计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大跨度人行桥以其柔美、纤细的特点也成为城市地标网红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连续钢桁架桥和简支钢桁架桥不同桁高的振动模态分析,发现两种结构形式的模态分布各有特点。连续钢桁架竖向振型一般出现在二阶以上的模态,而简支钢桁架竖向振型出现在一阶模态、二阶模态均有可能。通过对振型模态分布的调整,可以确定两种结构的桁架桥合理桁高。分析结果表明,连续钢桁架由于竖向刚度相对较大,竖向振型可以控制在二阶模态,简支钢桁架竖向振型可以控制在一阶模态。在满足规范对自振频率要求基础上,确定了竖向振型模态,进而可以确定合理的桁高。 连续桁架桥因为竖向刚度一般比侧向刚度大,所以基础振型一般为侧向振型,如果必须把基础振型调整为竖向振型,桁高会非常矮,可能会影响建筑净空以及管线等安装空间。连续钢桁架桥模态控制上,可以接受一阶模态(基础模态)为侧向振动,从而把二阶模态控制为整体竖向振动。选取出来的桁高既合理也满足建筑、设备等专业安装空间要求,景观上也美观。 简支钢桁架桥由于竖向刚度比连续钢桁架桥小,基础振型出现在竖向振动方向所要求的桁高值不会像连续钢桁架结构那么矮,可以通过基础振型从竖向振动向侧向振动转变的模态分界点选取合理桁高。通过实际项目设计过程可以得知,从竖向振型和侧向振型模态分界点选取的桁高也满足建筑净空、管线设备等安装要求。

  • 循环可持续型下凹式绿地排水系统的探究与实践——以合肥园博园旧机场跑道大草坪改建为例
    作者:马莎子
    摘要:本文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建设为背景,聚焦骆岗机场旧跑道改建为生态草坪的实践,探讨循环可持续型下凹式绿地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技术应用及生态经济效益。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测算及类比研究,论证其在城市更新中的综合价值,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 压力分散型锚索施工质量控制及张拉技术探讨
    作者:梁辉宇
    摘要:随着目前建筑对地下室空间需求的不断提高,基坑工程在深度和面积上也不断扩大,同时工程地质环境、水文情况、环境状况等复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极大地增加了基坑工程的施工难度。对此,本文结合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总承包(Ⅲ 标)、东区 1#综合服务楼、4#体育组团(A\B\C)、6#公共教学实验组团(A\B\C)三个单体基坑涉及压力分散型锚索永久支护区域的施工实例,总结施工经验,提高认识水平,为今后同类项目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 与街区共生——浅析上海本土轨道交通上盖实践
    作者:潘维怡
    摘要:轨道交通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及生活方式。对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空间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有助于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效益,实现与城市空间的良性共生关系。以上海轨道交通上盖实践为例,基于共生形态关系,分析位于城市中心街区与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上盖项目形态特点,探讨在不同城市区位如何演绎轨道交通车站与城市街区的共生形态,从而促进街区活力发展。随着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地铁、市域铁路并行的阶段,轨道交通与非城市中心街区的结合建设也越来越多。作为两个典型的非地标性轨道交通上盖项目,位于成熟发展城区的徐汇日月光中心以及位于嘉定的鼎固商业中心尝试了两种不同的共生形态。前者采用适度的建筑形态,融入发展成熟的城市空间;后者通过连接周边街区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网络结构。两个轨道交通上盖项目充分尊重所在区域特性,将建立轨道交通节点与街区空间的共生关系具象化,通过创造便捷通畅且步行友好的城市环境来更好地服务所在区域,成为城市区域更新升级和精细化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 精细化管理在新能源光伏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宁俊杰 哈虎德
    摘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光伏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项目的质量、成本与效益。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优化光伏工程管理流程,提升项目整体绩效。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新能源光伏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光伏工程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新能源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作者:宣达
    摘要:城市更新是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下大众高品质生活的必然举措,在传统城市建设基础上对老旧设施以及不科学布局等重新建设优化,旨在为市民营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但与此同时,在城市更新中部分存在历史街区的区域面临着对此类结构加以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全新挑战,本文基于此,以安庆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需求并从景观、建筑以及街道布局三个角度展开阐述,结合实际总结该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 12345678 >>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