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建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
    作者:祁栋 王润库 张继轩
    摘要: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房建施工过程当中大体积混凝土可能存在的裂缝问题,本文以某保障房住宅工程为例,基于施工准备、原料配比、混凝土运输、浇筑振捣以及养护监测等角度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流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同时分别从原材料选用、施工温度控制以及现场养护管理等层面,对确保混凝土无缝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力求全面提升房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综合施工水平,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业实现良性发展。

  • 变配电工程中电缆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吴斌
    摘要:在变配电工程中,电缆施工技术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提高电网安全水平的关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用电需求持续增长,电力工程规模日益增大,而电缆作为重要的输电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的稳定可靠运行。因此,对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供电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为当前相关行业的热议课题。

  • 市政给水管网水力模型优化及漏损控制研究
    作者:刘亮贤 曾富平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给排水管网的有效管理和安全运行逐渐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程。基于此,本文将从城市给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构建出发,梳理城市给水管网水力模型构建的理论架构,明确给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数据需求,梳理市场中主要的给水管网水力模型的构建工具,进而创新市政给水管网水力模型,旨在为城市给水管网水力模型的优化和漏损控制提供相应的模型支持。

  • 县城老旧管网渗漏引发道路塌陷的防治对策
    作者:王江艳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地下管网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其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与居民生活质量。整合防渗处理技术、管网更新策略与应急抢修体系,构建多维度防治对策,旨在为县域地下空间安全运维与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电力隧道明挖法下穿市政道路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元华梁 张代江,李建宁
    摘要:针对新建项目与既有市政道路交叉时常用到明挖法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参考相关文献,对分幅施工支护桩计算、路基沉降控制、基坑回填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监控量测结果及项目的顺利实施验证了悬臂支护桩后新填土参数、挡土板土压力、既有路基沉降控制值选取等相关技术措施的合理性,为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
    作者:陈楠楠
    摘要:为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建筑行业对节能降耗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持续加大力度研发绿色化、生态化施工技术。文章从实际案例出发,结合该案例中所采取的钢筋砼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深入分析该技术的优势和效果。在对该技术实践应用效果、应用细节进行详细论述后发现,该技术不仅可提高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还可降低建筑运行所需能耗。施工过程中需对施工细节加强重视,确保安装、浇筑等环节得到高质量落实。

  • 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施工技术运用分析
    作者:何志涛 张天云 赖文辉
    摘要:为解决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现以某住宅项目边坡支护工程为例,分别基于场地平整、放线测量、土方施工、模板安装、桩孔浇筑、钢筋笼安放、桩身浇筑、养护监测等角度对边坡支护施工技术具体应用流程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保障边坡支护工程施工质量的技术要点,旨在规避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建设时的稳定性风险,强化工程项目边坡稳定性与安全性,延长建设项目使用寿命,促进土木工程领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 工业园区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刘春红
    摘要:本文以工业园区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施工准备及关键技术要点。施工准备包括材料设备标准化选型、施工组织规划与BIM模型深化等;技术实施环节重点研究预制构件吊装定位、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叠合板现浇层施工、机电管线协同施工等核心技术,最后总结施工成果。成果分析表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可缩短工期30%—50%、降低碳排放20%、减少人工成本40%,并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牢靠,施工效率显著提升,可大力推动工业建筑转型发展。

  • 装配式住宅建筑给排水管线施工技术
    作者:潘新锋,周菩菩,潘艳萍
    摘要:为满足社会发展以及居民日常生活对于建筑资源的需求,大规模开展建筑建设施工工程,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保证施工效率,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施工建设,并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实际开展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众多工程内容,本文对给排水管线施工进行讨论,从给排水系统设计要点出发,对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进行讨论,以此保证施工全过程的规范性与有序性,实现预期质量目标,并按照工期要求完成各类施工活动。

  • 探究静压群桩挤土效应对邻近既有码头桩基的影响
    作者:邵辉
    摘要:本文以某沿海码头扩建工程为例,对淤泥质软土中PHC管桩施工的挤土效应动态演化规律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圆孔扩张理论未考虑桩群叠加效应与施工动态过程的局限性,提出融合施工速率、桩群布局及土体流变特性的改进塑性区半径模型,分析桩间距、沉桩速率与桩径的交互作用对超孔隙水压力—塑性区耦合机制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桩间距每增加0.5m可抑制15%的塑性区扩展,沉桩速率超临界值10根/日时挤土效应呈非线性增长,桩径增大0.2 m使位移峰值升幅达18%。基于此,提出“桩间距≥2.0 m+沉桩速率≤10根/日+预钻孔工艺”的协同控制策略,结合防挤沟—砂井组合与注浆加固技术,案例中既有桩位移降幅达50%,超孔压峰值降低32%。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够为软土地区既有码头桩基的挤土效应防控提供动态决策依据。

  • << 12345678910 >> 30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