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应变检测法在桩基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薄天航
    摘要:低应变检测法作为一种高效、无损的桩基完整性检测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与反射规律快速识别桩基缺陷。本文系统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以及相关技术要点,并结合时域与频域特征曲线对完整桩和缺陷桩的波形差异判断标准进行分析总结。与此同时,文章还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低应变检测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经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桩基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为桩基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 高铁桥梁下穿工程监测方法应用研究
    作者:陈奇栋
    摘要:伴随高铁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关涉铁项目愈发增多,涉铁项目由于其涉及铁路安全及建设工程主体安全,监测尤为重要,且由于高铁的安全等级更高,对监测往往有更高的要求。监测等级、监测频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对比常规的监测均有明确且更高的要求,并且出台了临近施工的监测规范。本文以某高铁桥梁下穿工程为例,讨论如何选用既经济又高效的监测方法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对比分析其效果,展望未来涉铁监测的发展方向。

  • 水泥混凝土材料在建筑施工中技术应用分析
    作者:赵华
    摘要:本文围绕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某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水泥混凝土的施工特点、优势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意义,随后,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策略,反映了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实际效益。

  • 城乡建设用地管理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作者:黄俊淋
    摘要: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现状及空间布局特征,探索建设用地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揭示区域建设用地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用地结构失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体系整合、空间管控策略、用地布局优化等方面提出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差异化管控机制,优化用地结构布局等措施,构建了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空间管理体系。研究成果不仅为类似县域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借鉴,也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 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的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陈志祥
    摘要:在城市更新和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除了要贴合城市发展的脉络,还要满足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通过合理的适老化设计,提高老旧小区改造的质量和整体效益。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设计旨在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在提高老年生活幸福指数的基础上,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为了保证小区改造适老化设计的实际效果,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适老化设计策略,以便为今后的小区改造适老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 广西水库淹没及搬迁居民点迁建规划设计分析
    作者:朱敏
    摘要: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规划设计在广西具有相当典型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本文对该工程的居民点迁建规划设计进行整体分析和总结,对广西山地丘陵地区水库淹没搬迁居民点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世界级旅游城市导向下桂林城市建成区漓江支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 规划研究
    作者:何源 郭宪美
    摘要: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导向下,城市发展面临漓江支流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发展转型升级、滨水存量空间利用、相关规划落实等多重挑战。规划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针对性提出五大规划思路、九项规划策略、六个方面规划特色及创新。以“水”为脉、以“文”为魂,通过桂林宜居、宜业、宜乐、宜游新连通水系打造,形成漓江蓝绿交织、生态共生新廊道,桂林景城融合生态旅游新纽带,滨水区域水陆共享新客厅,推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全域旅游新格局构建。

  •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以东阿县地籍测绘为例
    作者:房晓捷,张在涛
    摘要:地籍测绘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面临着日益提高的精度与效率要求。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为地籍测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文章系统阐述了红—绿—蓝波段与数字表面模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多源遥感数据在地籍测绘中的特征分析,深入研究了数据预处理与配准,特征层数据融合与地理信息空间匹配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建筑物边界精确提取方法,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识别模型,实现了地籍图自动化生成。实践表明,该技术在东阿县地籍测绘中取得显著成效,建筑物边界提取精度达95%以上,土地利用分类总体精度超过92%,为地籍测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 装配式叠合板榫卯式连接施工技术
    作者:严权山 温雪飞 李志强
    摘要:作为绿色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双碳”背景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以工厂化装配式与现场装配相结合的施工方式,将装配型叠合板作为工业化建设的核心构件,有效减少了传统混凝土现浇施工对环境的能耗困扰。当前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在于构件连接节点的可靠性与标准化设计水平。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传统榫卯结构原理的新型叠合楼板体系。该技术方案实现了力学性能的优化提升,通过独特的咬合设计,构件间接触面积明显增加,梁外紧筋采用梯形截面设计,为实现无支撑施工的创新突破、叠合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条件。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优势,这一创新成果为推动建筑业工业化转型升级提供了装配式建筑技术新技术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 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研究
    作者:薛腾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开展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加强雨水源头的控制、优化雨水管渠系统、做好雨水调蓄规划,让雨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降低天气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本文讲解了海绵城市理论下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对设计策略与保障措施进行了浅析,以期给予市政工程排水规划设计有益参考。

  • 1... << 10111213141516171819 >> 30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