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在这一主题召唤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推广。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其服务,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到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从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加速构建……我国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已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仍面临诸多挑战——城市扩张导致自然栖息地破碎化,生物栖息环境恶化;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生活污水等造成城市空气、水体及土壤等污染,进而导致许多敏感物种灭绝或迁移;同时,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也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更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城市的持续扩张致使城郊森林被切割、湿地被填埋……大量自然土地被吞噬、被分割,造成生物栖息地不断缩减、物种生存空间局促,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移、寻找新家园,原本完整的生态链断裂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在城市规划时,应首先秉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布局方便动植物迁徙的绿色步道、空中廊桥等,为野生动植物预留连接破碎栖息地的生态廊道;合理布局公园、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节点,形成互联互通网络,提升城市生态韧性,为生物搭建生存通途。
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助推,但是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污水等污染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深化部门协同、强化科学调查和创新技术运用等措施,全方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强化工业减排,推广清洁能源,管控机动车尾气,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土壤修复,改善城市生态面貌,让生物在洁净环境中生长繁衍。
在全球化浪潮下,外来物种随贸易、旅游等途径涌入城市,凭借其强大的适应力与繁殖力,挤压本地物种生存空间,改变城市生态格局,扰乱城市居民生活与本土动植物生长状态。通过加强海关检疫,阻断外来物种非法引入;建立外来物种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对已入侵物种,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防控并及时清理,保护本土物种生存。同时,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普及知识等,激发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鼓励居民参与植树造林、生态监测志愿活动,共同守护城市绿色多彩空间。
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的聚居地,既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前沿,也是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之所。通过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强化污染治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以及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向新高度,让城市成为生机盎然、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共同绘就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的壮美画卷。(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