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生活 >

别让垃圾桶成剩余月饼的最后归宿

2024年09月18日 11:51:00

    胡欣红

    月饼是公众热议的话题,但一过了中秋,月饼就可能失去“C位”。此前有媒体报道,中秋节是超市内月饼售卖的最后期限,卖剩的月饼将联系厂家进行退货处理,大多由厂家销毁。也有商家表示,剩下的月饼将作为福利分发给员工,在内部自行消化。

    作为时令性的传统美食,“月饼去哪儿了”背后涉及的食品浪费问题不容忽视。厂家回收销毁的确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但好端端的美食一毁了之,也难免让人心疼。另有一项针对3505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34.1%的消费者表示中秋节的月饼都会吃完,18%的消费者表示会剩一点月饼,34.7%的消费者只吃了一部分,也有4.9%的消费者表示会剩很多。

    在这方面,几年前上海多家公益机构和行动小组联合发起的“零废弃月饼大作战”,或许不无借鉴意义:一些商家把回收的五仁馅配上椰枣,做成方便携带的能量棒;切下来的饼皮配上酸奶、水果,成为颜值与味道兼备的酸奶水果杯,可以与酸奶一起食用。

    “月饼大改造”的参与者并不只是商家,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月饼创意吃法,央视也曾发视频教网友制作“月饼饮料”……这些创意做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归根结底都是在教消费者把剩余月饼变为日常美食。这也启迪我们,应考虑从源头上改变月饼制作的理念,将其打造成一种“长食食品”,而非尝鲜食品。

    如果站在食用角度,对于制作精良的高糖高盐高脂月饼,很多人都觉得过于甜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高糖月饼说“不”。专业人士提醒,月饼的糖含量高达45%到55%,油含量高达30%,热量很高,不宜多吃。在追求低糖低脂、健康生活的当下,高糖高盐高脂月饼怎能让人产生食欲?相比之下,清淡的普通月饼反而更受青睐。倘若月饼能多走走“亲民路线”,销售寿命大约不会止于中秋节。

    当然,如果月饼太多改造不过来,除了“废物利用”之外,还可以考虑发挥“食物银行”的作用。据报道,2015年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在浦东塘桥落地了中国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接收月饼等食物捐赠并将其分发到需要月饼的低保人群、困难家庭等。这既实现了月饼的“零废弃”,避免了浪费,也惠及了困难户,还推动了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剩余月饼的最后归宿,不能只是进垃圾桶。化解剩余月饼难题,需要从告别高糖入手,统筹协调、综合施策。

    供图/新华社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梁海波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