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生活 >

探索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山东欲打造全国文旅康养产业新高地
2025年11月26日 11:06:17

记者 张洋

近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与日照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山东省文旅康养供需对接活动”在日照举行。

这场集成果展示、资源对接、模式创新于一体的行业盛会,不仅搭建起政企协同、跨界合作的坚实桥梁,更以务实举措探索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山东省打造全国文旅康养产业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山东省日照市作为活动主办地,凭借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生态禀赋与“山海相拥、林泉共生”的康养基底,为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场景。这座荣登2025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百强的海滨城市,拥有220公里蜿蜒海岸线、45公里优质金沙滩,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每立方厘米逾2万个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搭配天然镭温泉、日照绿茶、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康养资源,构成了“呼吸养身、饮食养心、文旅养神”的全维度康养生态。

活动期间,记者实地探访了浮来青旅游度假区、山海瑞颐康养中心等标杆项目,亲身感受日照医养融合、旅居相宜的康养服务体系,对其“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内容,本次活动是以“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提质升级”为核心,精心搭建的多元化交流平台。推动供需两端高效衔接。

会上了解到,在成果展示区,“宏济堂非遗活态传承构建文旅康养共同体路径”凭借传统医药非遗与旅游场景的创新融合,“医养结合赋能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岜山实践”,以全链条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为亮点,与其他8个典型案例共同组成2025山东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成果矩阵,系统展现了山东省在非遗康养、医养融合、生态康养等领域的探索成果。这些案例既有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也有对现代康养服务的创新升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据悉,针对银发经济崛起带来的市场需求,活动同步启动“鲁沪联动·山海有约”上海万名银龄游山东行动,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一大亮点。该行动精准对接上海老年群体对高品质康养旅游的需求,整合山东省各地森林康养基地、温泉度假区、中医理疗中心等优质资源,推出涵盖文化体验、生态旅居、健康管理的定制化线路,通过“旅游+康养+医疗”的跨界融合,激活银发经济与文旅产业的双重动能。

山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作为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山东正以此次联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适老化旅游服务设施,优化康养旅游产品供给,让“老有所游、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现实。

山东省济南市文旅企业负责人表示,此次供需对接是活动的核心环节。活动专门设置“自由洽谈区”,吸引来自省内外的100余家文旅企业、康养机构、金融单位等齐聚一堂,围绕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度洽谈。从景区康养项目开发到智慧康养平台建设,从药膳产品研发到跨区域客源互送,洽谈现场达成135个初步合作意向,涉及金额超亿元,涵盖康养产业链上下游多个领域。

近年来,山东省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产业,多措并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级层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25—2027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四梁八柱”的政策支撑体系,打破行业边界,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医疗等多领域协同发力。

数据显示,山东省已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29个,推出多条康养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好运山东”户外运动休闲季带动GDP贡献达3.82亿元,文旅康养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在活动总结时表示,当前文旅康养产业正迎来融合发展的黄金期,山东将以此次供需对接活动为契机,持续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推动康养与文化、体育、农业、中医药等业态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像宏济堂非遗康养、岜山医养结合这样的特色品牌;二是优化产品供给结构,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开发更多个性化、场景化的康养产品,特别是加大适老化、亲子型康养项目研发力度;三是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拓展“鲁沪联动”模式,加强与长三角、北京、天津、河北等重点客源地的合作,打造跨区域康养旅游联盟。同时,将继续完善康养服务标准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让“好客山东·康养齐鲁”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产业品牌。

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山东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已然开启。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到医养融合的深度探索,山东正以山海为底、文化为魂、创新为翼,持续擦亮“好客山东”“好运山东”金招牌,让文旅康养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为全国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山东方案、贡献山东力量。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张瑞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