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切换为手机版
地方频道
粤港澳大湾区
华东频道
海南自贸港频道
河北频道
江苏频道
设为首页
订阅杂志
稿件查询
我要投稿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期刊投稿
《城市建设》期刊投稿
国际合作学术期刊投稿
投稿咨询热线:(010)6325 7791
招商合作热线:(010)6325 7920
×
城市之窗
绿色环保
城市文化
建设理论
城市经济
法治建设
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
国际新闻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生活
>
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河南: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2024年09月02日 15:26:17
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河南:科创局面悄然嬗变》的报道。
近期,河南科技工作者为两件大事欢欣鼓舞,一则是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主持7项,参与8项,实现了“量质齐升”,这是对河南过往数年努力的肯定。
另一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这再次鼓舞了河南在科技创新上“十年磨一剑”的信心。
从2021年起,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全省十大发展战略之首,认准“华山一条路”——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年多来,河南鼎力支持科技创新,科研体制深度变革,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势头强劲,科创局面悄然嬗变。
高位推动前瞻布局,科技创新“量质齐升”
撒下一片创新“种子”,浇水施肥,3年时间,能长成什么样?
3年时间,揭牌运行20家省实验室、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均较3年前实现翻番;
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亿元,较3年前增长256%;
……
这是6月下旬河南省科技大会上公布的创新成绩单,躬身入局的科技工作者最能体会其中的不易。
3年前,当河南提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时,尽管目标瞄准的是“2035年”,舆论场上仍掺杂不少质疑之声。
彼时的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等标签长期存在,但提起科技创新,始终觉得底气不足、信心不够。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7位,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紧迫形势,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全省十大发展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创新洼地’河南搞创新,会不会太晚?能不能成事?”面对这样的提问,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发“04机”,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大型程控交换机技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直言:“科技创新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高层次创新平台较少,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匮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说,科技创新的短板所在,就是河南的发力方向。
即使起步较晚,也要勠力前行。
河南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3年时间完成多项颇具挑战的系统工程。
机制上,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委员会,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主任,先后召开18次会议,谋划全局性、长远性科技创新事项。
法制上,河南颁布实施《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等系列法规,以法律保障科技创新工作久久为功。
资金上,河南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财政科技支出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大关。
体系上,中原农谷、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三足鼎立”,省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多点开花的科创大局面悄然形成。
体制改革“补气血”,平台建设“强筋骨”
当被问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时,河南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长任宣儒说,有活力的研发团队,有空间的科研平台,科学家不想当“吉祥物”,想搞“真研究”。
引进人才不易,用好人才亦难。此前,“不看本领看级别,不看学术看官位,不看成效看论文”等科研领域痼疾,在河南同样存在。
“过往一段时间,院所机制僵化,人才大量流失,高水平科研难以为继。”在河南省科学院工作30余年的研究员陈峡忠说,2021年往前十多年,省科学院退休170余人、流失120人,却很难招来高层次人才。
想让高端人才“近者悦、远者来”?既要改善人才引育大生态,也要改良用人单位小气候。
大生态上,河南尊重科研规律,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拨付周期由4个月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小气候上,河南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关键工程”。事业编制由400多个增加至3000个;每年给予9亿元专项经费,用于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项目实施等;制定《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
2022年,任宣儒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河南,郑州为其所在团队解决研究院用地问题,河南省科学院共提供6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全程没有行政干扰。
“过去在高校工作时,我买一台几十万元的设备,都要排队很久,甚至遭遇‘砍价’。”任宣儒说,现在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这种自主权让他真切感受到河南的改革力度、招才诚意。
2021年以来,河南省科学院引进17个院士及其核心团队,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布局集成电路、空天信息、先进导体材料等16家研究所,建设42家研发实体,形成全周期、全链条的开放式创新生态。
“从刚开始四处求人来,到现在人才慕名而来,省科学院的创新体系、科研体制、法制保障,让更多人从‘心怀疑惑’到‘满怀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省科学院已经成为综合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不仅是河南省科学院,“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把最好的政策留给科技人员,用最强的财力打造创新平台”是河南下定决心要走的“登峰”之路。
2021年以来,河南安排17.3亿元资金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同时安排23.82亿元资金保障省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50.2亿元用于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数据显示,3年来,河南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0人、领军人才387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10万人。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
一家不起眼的彩印企业,10年时间,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靠的是什么?
“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银凤的回答坚定不移。
这家位于新乡卫辉的绿色包装新材料企业,多年前切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后,一直苦恼于安全、环保、可循环的功能性聚酯(PETG)薄膜制造工艺被国外垄断,价格高昂。
“面对低碳环保的发展大势,不把环保材料握在手中,市场竞争必将落败。”时任银金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果连说,公司从零开始,招募科研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约1亿元,开辟出全新的PETG薄膜制作工艺,成本降低2/3,快速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科学家、企业家,把这两个‘家’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新质生产力”……吃过科研的“苦”,尝到创新的“甜”,类似话语时时回荡在企业家耳边。
2021年起,银金达集团主动融入河南创新体系,先后建立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先进聚酯材料中试基地,并在北京、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借科学家之力,打通“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更快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以图在未来十年将企业营收从20亿元做到100亿元。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河南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持续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入融合。
3年来,河南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共建1503家研发中心,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72.73%;布局41家省产业研究院,启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19个;建设50家省中试基地,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91项。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3年分别年均增长10.8%、14.6%。
浇水施肥、遮风避雨,科技创新的“种子”日夜生长,逐渐开花结果。
河南省农科院雷振生团队完成的“小麦优质高产亲本材料创制与郑麦379等品种选育应用”项目,育成小麦品种14个,累计推广超1.2亿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成功应用于川藏铁路、格鲁吉亚KK公路等国内外重大工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河南超硬材料创下了多项行业“第一”,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5%,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
当前,河南在科技金融、创新理念等方面仍存短板,但下定“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河南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宋家宝
上一篇:
列车无运输能力时有权拒绝补票
下一篇:
中国商业联合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暨七届一次理事会在京召开
相关链接
L2级辅助驾驶将迎来国家标准 智...
以高质量服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城市世界 | 王毅同韩国外长赵显...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热点追踪|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中国企业500强揭晓!营收超千亿...
中美就TikTok等经贸问题在西...
热门关注
剑言城市 | 以宜居为抓手 赋能...
山东冠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
城市世界 | 英美签署《科技繁荣...
“从严监督执纪要进一步到位”① ...
中国商业联合会第七届第一次会员代...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
总数亚洲第一!我国已有34个自然...
李强在甘肃、青海调研时强调 统筹...
×
关闭
友情链接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交通运输部
国资委
发改委
住建部
国土资源部
卫生健康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
科学技术部
自然资源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新华网
人民网
中新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法律顾问
加入我们
本社资讯
中国城市建设网理事会章程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23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