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生活 >

游野泳危机四伏,切勿以身试险

2024年06月24日 13:53:04

     杨维立

    盛夏来临,暑期将至,天然河湖水域里,游野泳、划桨板等水上运动的身影又多了起来。6月22日,北京水务工作人员现场下水进行一项专门测验,生动表明了游野泳有多么危险,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

    当天,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管理所的朱子良穿着救生衣,站在德胜门附近的北护城河河道里。随着松林节制闸开启放水,河道中水流速度从0.2米/秒逐渐增加到1.6米/秒,朱子良身体逐渐晃动,最终被冲得站不稳不断后退。他上岸后表示:“我本身也是会游泳的,但是闸门开启放水后,我渐渐地感到胸闷,游也根本游不动了,只能被水带着往下走,恐惧感随之而来。”

    游泳不仅能让人们在炎热夏季感受到清凉,而且能让全身同时得到锻炼,坚持游泳可以促进身体机能均衡发展,提高人体免疫力, 使身体更健康。但是,确保安全是游泳的第一前提。一些天然河湖水域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上却静水流深,存在暗流、旋涡等未知风险。如果不明情况,贸然入水游泳,便很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

    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在一些地方,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远高于交通事故和失足跌落等意外伤害。

    随着汛期到来,有的河道承担着行洪功能,遇到开闸放水,河道内水位会迅速上升,这时候游泳就变得更加危机四伏。一旦出事,救援难度相当大。正因此,北京水务工作人员所作上述测试的教育警示作用不容小觑。北京水务部门呼吁市民:尽可能不要野泳,“当你发现危险来临的时候,有可能你已经身处危险之中了”。这一忠告推心置腹、用心良苦,而且很有针对性。相信水务人员的专门测试和水务部门的忠告,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警醒更多人对游野泳说“不”。

    近年来,各地坚持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普及“不要游野泳”之类防溺水安全常识。但总有人不够重视,甚至充耳不闻,认为溺水是小概率事件,为了追求冒险、刺激,一意孤行;有的自认为水性好,溺水事故不会落在自己头上……大量的事实和教训表明,所谓“善游者溺”并非危言耸听,再小的概率都有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就是“一失万无”。

    生命是宝贵的,但又是脆弱的,需要精心呵护。每个人都要当好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自觉提高风险意识,多一分小心谨慎,少一些麻痹侥幸。作为家长,还要积极履行监护责任,教育引导孩子珍爱生命,远离野泳。

    水火无情,生命无价。让游泳爱好者远离野泳,相关责任主体应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紧盯周末、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强化防溺水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家校沟通,督促家长加强对学生离校期间的监管。对于天然河湖水域,相关管理单位要加强巡查,设置警示标识,发布醒目的安全风险提示。网络平台也要加强监管引导,依法依规限流、屏蔽包含游野泳等危险行为在内的相关图文视频。如此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最大程度地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尤其是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暑期将至,又到了每年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既往的溺水悲剧警示人们: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防溺水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无论是谁,游泳最好还是要到正规的游泳场所——游野泳真的很危险,勿要以身试险。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梁海波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