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6月8日至6月10日端午小长假期间,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402.8357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2%。颐和园、天坛、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游客量最大。
6月10日,陶然亭公园内湖光潋滟,绿树成荫。中央岛西侧湖岸旁,不少家长和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一位身着绿色马甲的学生志愿者讲解。“眼前这片芒状的草,叫‘纤序芒’,是近年来培育的一种新优园林植物材料,它与湖对岸的芦苇遥遥相对,打造出旱生与湿生相呼应的自然景观。在纤序芒周边,种植了一些马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北京乡土植物,不仅耐干旱,而且非常好看,现在正开出淡紫色的花朵。”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曾嘉懿向面前的小观众们娓娓道来,“马蔺与端午节的关系十分密切。马蔺叶因其坚韧的特性,自古以来就是绳子的优秀替代品,适合用来捆菜、拴鱼、挂肉等。特别是在端午节,它更是成为扎粽子的理想选择。”
据陶然亭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史新欣介绍,今年端午假期,陶然亭公园连续开展了6场科普活动,公园首次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同开展“探寻公园中的端午植物”科普活动,邀请14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公园科普品牌——“绿野仙踪”陶然科普小讲堂活动,为市民游客普及园林知识。“上午场在陶然牌楼处集合,沿榭湖桥至风雨同舟亭景区,为游客介绍泊岸植物,以及与端午相关的水生植物知识。下午场带领游客探访公园名亭,了解独醒亭与屈原的历史渊源,普及端午植物知识。”史新欣说。
与此同时,“玉粽飘香 瑞草送福”端午文化体验活动在玉渊潭公园科普广场上演。旱地龙舟、亲子包粽子、创意手工、植物科普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朋友们在游园的同时能够了解传统文化,沉浸式感受端午民俗文化。
在科普木屋内,家长和孩子们在科普老师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创作五彩斑斓的《龙舟竞渡》插屏作品和端午龙舟造型创意手工收纳包。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学习到端午植物知识,玉渊潭公园科普人员通过植物展板和端午科普动画,以现场展示、讲解互动及贴图游戏的形式,为在场的每位小朋友详细介绍了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各种植物习性特点,普及了端午节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端午节后,市属公园夏日风情日渐浓郁,是市民游客休闲赏景的好去处。在国家植物园樱桃沟景区内,高大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矗立其间,高大的枝杈与葱郁的颜色,让人们漫步其间感受到舒心与凉爽。园区内盛开的栾树与金叶榆、金枝国槐等植物为夏日增添了一抹金色。花境中的金光菊、耧斗菜、百合、萱草等近百种花卉,将园区装点得分外美丽。
此外,中山公园将于6月底举办“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研学主题活动,届时将面向社会招募10位青少年来园参加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青少年们将通过研学手册中地图标注,跟随公园讲解员打卡公园爱国主义教育景点。
文/本报记者 王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