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社资讯

京津冀医疗一体化 最接地气

2014年09月12日 14:52:25
董 淼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被提上国家层面。此后,这一重要战略正式启动并导入发展规划整体编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强调:“要深化研究论证京津冀区域和三省市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和‘职责’,合理分工,优化配置,并和环渤海地区发展协调衔接。”为科学有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画好了“施工图”和“进度表”。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我国就医的现状,所以民间都有“有啥也别有病”的共识。大家都知道,相对全国来讲,北京的医疗资源等都处在领先地位,因此有很多外地人来北京看病。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统计和抽样测算,2013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而与京城接壤的河北,每年约有700万人次赴京就医。

所以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各个发展态势,当前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或者说能马上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莫过于京津冀医疗卫生一体化。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推动实施才更暖民心、接地气。

让老百姓受益,做好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就要实现医保“一卡通”,加强三地医院的合作,还要坚持遵循市场化,不断创新。

首先,京津冀三地要率先实现医保“一卡通”。在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中,无法异地享受医保是最大的弊端之一。虽然按照我国现行医疗管理办法,流动人员跨省就业时,可以转移自己的医保关系,但是这在实际操作起来仍较为繁琐,涉及到医疗费用的报销也就更麻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打破医保卡的地域限制,在全国实行类似“银联”异地取款的模式,让三地的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好的医疗团队和治疗环境;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医院建立病人的个人健康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以及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这样,三地居民走到哪里就可以在那里看病,健康档案与健康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到达他的主治医生手里。

其次,京津冀要加强三地医院的合作。三地医院要结合自身优势,学习引进其他医院的优点,做到优势互补,研究合作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甚至是“迁医院”。

第一,三地医院要做到医疗专家的流通和交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就诊”;让“大师级”的专家走进普通医院,进行指导;让小医院的医疗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到大医院,跟着专家们去学习、充电,提升业务水平。

第二,三地医院要做到医疗设备、技术和科研的合作。一方面,小医院可以在技术和科研上站在大医院的“肩膀”上,重点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科室和方向;另一方面,医院之间可以有针对地引进他院长处,补齐自身的“短板”。医院之间加强合作,做到共同发展,做好救死扶伤。

第三,三地医院要做好政策对接。例如三地医院的检查结果可以做到互相认同、医生们的资质可以互通。这样病人在医院就医时,可以避免一些小麻烦,医院之间的合作也会有所突破。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讲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的合作、医生资质的认可等。我们跟河北有关部门已经签署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也得到河北和天津方面的支持,比如有血液的合作协议和保障、共享和应急机制的协议。目前,儿童医院与河北方面的合作也将陆续会有一些协议。”

京津冀三地医院要根据自身特色,做好规划的对接,把其他医院优秀的医疗资源引进来,吸收掉;三地医院之间的合作操作模式,不能是简单地迁医院,而是要把自身医院做好、做强,分担特大医院的服务。

最后,京津冀医疗一体化上要遵循市场化。在医疗一体化的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医院之间应该是互补的,相互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这种一体化不能是行政意志的一体化,而要是市场意愿的一体化。

京津冀三地,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单位,都要打破原来行政区划上所谓的“一亩三分地”的思维限制,着眼于整个京津冀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三地的医院做到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助力京津冀一体化的腾飞。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周佳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