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社资讯

整治交通在即 堵车切莫堵心

2014年09月01日 12:14:40

城市交通问题,首先是“规划”问题。城市发展没有超前考虑交通配套问题,造成城市交通被动适应城市发展。交通综合整治亟待解决,这是关系民生、关系发展的大事,莫让堵车堵了人心。

周  佳

“20分钟路程走两个小时”,“坐个地铁挤成‘照片’”,“开车没有步行快,一堵堵到三环外”......这些是在北京、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交通拥堵难疏,给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堵车带来的出行不便更令城市居民百般无奈、万般抱怨。交通综合整治已经成了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这是关系民生、关系发展的大事,莫让堵车堵了人心。

汽车“限购限行”是目前我国应对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一时间限购、限外、限号、限时、限段,汽车各种“限令”在全国呈蔓延之势,但这并非治堵之本。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接连推出尾号限行、摇号购车、停车费涨价、征收拥堵费等治堵新规,可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始终没有改观,还有许多民众反映这样的“限”策反而给人们带来了些许不便。治标之举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国的交通治堵要想得到切实改善,还是需要找寻内因。治堵是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长远规划,对症下药从而根除顽疾。

      

城市交通问题,首先是“规划”问题。城市发展没有超前考虑交通配套问题,造成城市交通被动适应城市发展。

一方面是城市整体规划问题。许多人存在交通拥堵是因为“车多路少”的认识误区,但事实上,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远少于发达国家那些规模同等或相近的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缺乏“远视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我认为这才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而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应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之策。一些城市依循单一的功能分区进行城市布局和建设,如在城市外围新建的大型居住区和工业园区,功能过于单一,就业和居住分离,带来大量“钟摆式”通勤交通,对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压力。

以北京市为例,人口和工商业活动大都高度集中在狭小的市中心区内,郊区和周围卫星城镇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由此导致中心区与边缘区在人口和产业活动密度上的严重失衡,中心区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过度拥挤,而边缘区的发展受到抑制。高等学校、医院、企业等很多集中在市中心区域,住在五环外,却要跑到二环内工作、学习、看病的人比比皆是,长时间长路段无疑加剧了交通拥堵。

另一方面,道路交通规划存在不完善现象。很多城市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道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难以适应现代快速机动交通的需要。还有公共交通发展滞后,轨道交通功能单一,便利度不够导致难以与小汽车抗衡,使得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相互争道,加剧了交通拥堵。另外,道路规划没有适度超前和合理留白,使得问题出现后整改难度加大,甚至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

除规划外,我国在交通管理、交通政策导向、技术软件支持、人们出行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一并造就了今天交通拥堵难疏的后果。

那么,应当如何整治交通,从而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呢?

首先,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当着重考虑功能分区布局。结合人们需求,规划“多中心式”城市,避免或减少因居住与就业场所分离而造成的大量通勤交通。可以结合产业规划,在郊区外环建设拥有良好就业功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产业园区,加以相应的保障房建设,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职住平衡”。还可以建成一些更符合现代都市生活理念,生活圈、居住圈和工作圈有机相连,从而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城市综合体,缩短人们的出行半径,这样就可以在外围形成一些交通截流区,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

其次,在交通规划中要有效组织、整合各种公共交通运输网络。加密城市支路网和公交网密度,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缩短步行到站的距离,应当使居民步行5分钟或300~500米的距离内就有公共交通车站;合理规划建设不同公交方式的对接和线路的换乘枢纽站,最大可能减少人们换乘的时间和距离,使乘客能很方便快捷地换乘;提供与运载负荷相适应的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缩小公交车辆发车间隔时间,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的发车间隔时间。还要重视发展轨道交通,改变轨道交通的功能单一问题,规划一个拥有各种功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另外,个人认为,城市交通发展偏重增加机动车道路资源,过度压缩了慢行交通专属区域。建议规划部门在做城市整体规划和道路规划时,应匀一些空间,规划专门的非机动车通道和环境优美的绿色步行通道,以鼓励人们选择自行车出行和步行,从而进一步优化交通结构。

第三,发展智能交通,加强技术支持从而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各个城市要健全完善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发展智能交通,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车流量统计、路况监控、交通调控等;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方便人们出行方式选择和道路选择。智能交通,必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第四,停车难、乱停车,如今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且这是规划与管理不善的双重结果。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和配套的泊车位,停车秩序混乱,这些问题都应下大力气进行整顿改善。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多元化筹资建设,在主干道、支干道旁配套具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尤其要考虑在公交地铁站周围的停车位设置,以便居民实现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出行这两种方式之间的转换衔接。

优先解决医院、商贸中心、老居民区周边的停车问题,为其交通道路的畅通让出应有的空间。加大支路清理力度,出台严厉的关于道路被侵占的处罚措施,杜绝马路市场,清除道路障碍,确保道路畅通。严禁任何单位、社区以任何理由私设路障禁止车辆通行问题,努力使干道、次干道、支路旁的驻地单位、社区的内路最大限度地连成交通网络。挖掘潜力启用现有停车泊位,增强便民度。

最后,无论是决策者们、规划者们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转变观念,从而助力“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等理念的推行。政府决策者、城市管理者、道路规划者以及交通规则制定者们,需要多一些结合实际的长远考虑,还要充分尊重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公众的出行理念也有待改变,要摆脱过度依赖私家车的习惯,自行车出行和步行既灵活方便、低碳环保,又锻炼身体、利于健康,是一举多得的智慧且绿色的选择。

中国一向讲求“以人为本”,交通拥堵降低了人们的办事效率,扰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焦躁、烦恼、无奈拉低了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堵车又堵心,与“以人为本”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整治交通在即,要畅通道路,更要畅通人心。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周佳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