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势在必行。然而很多人认为老城区的规划改造方案没有尊重城市历史和自然环境。在卖地圈钱思想的指导下,城市内大片的绿地、广场消失,老城区居民的锻炼、休闲场所越来越少。
“谁来规划我们的城市”是如今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城市的规划关系着每一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它的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住在城市里面,大家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希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人们自然就希望,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他们所在的城市在规划建设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能够迅速地改善,使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规划的作用是使城市的发展尽可能的合理。“合理”到底是符合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合理,还是符合国际城市发展潮流与城市建设客观规律要求为合理,又或者是按照城市规划师认为的合理?这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出现了巨大的争议。而不得不提到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主体——城市居民,他们视角下的合理又是怎样的呢?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必然要面临的几个主体:决策者、规划师、公众,还有国际上曾经有过的一些发展模式和经验给我们提供的参考。只有考虑这些问题,探讨规划才更有意义。
规划究竟是什么?在城市规划里面,有个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概念,就是“三规”如何统一。“三规合一”即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的其它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善。“三规合一”并非指只有一个规划,而是指只有一个城市空间,在规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它不能仅仅看作一个行政部门工作的合一,而是城市发展理想和实现环境条件的有效融合,这种合一才是真正有助于城市发展的未来。
最关心城市规划和最受益的是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最好的办法还是调动全社会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在形式上用部门的合并、新的制度来解决。应该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积极促进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盟、联合、共赢、互助,而不是以邻为壑,互相恶性竞争,最后依靠上级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来给予平衡的发展方式。所以,“三规合一”也好,制度上调整也好,应该寻求一些更积极的,真正有成效的,而不是表面文章的做法。
今天我们来正视城市,正视规划,有一个最大的背景,就是在我们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要第一次超过50%,目前已达到53%左右。这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也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在城市居住的人口超过农村居住的人口。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历史转折的时期,应该看到,对于如今中国的审视角度和路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今天我们将不得不非常重视城市本身的问题,当面临众多的城市问题时,应该说进入了一个从“治理”城市或“城市治理”的角度来审视城市的过程、阶段和时期。
规划城市是全世界最近几年的共同主题,联合国“世界人居日”在2009年的主题叫做“规划我们城市的未来”。在全球的反思和回顾中,我们首先看到了城市规划在过去200年里在全世界创作的辉煌业绩。全世界的城镇人口在过去200年里已经从2%变成了50%,现在60多亿世界人口中,有30多亿都居住在城镇地区,而且人们享受到了比以往更高的文化水平和城市文明。
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就是各种利益冲撞、融合、协调的过程,是政府部门、规划师、社会公众等各种利益团体达成广泛认同、拥护实施的过程。现代城市规划要充分重视多种利益集团的对话、协调与合作,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利用各种资源,共同构建社会和谐。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反思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我们也看到在今天的城市规划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在未来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不是我们不要规划,而是我们要用更好的优质规划来取代不够科学的规划。但同时也要看到规划的能力是有限的,规划工作要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相协调,要和政府更有效的治理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条正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