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热点 >

剑言城市 | 以宜居为抓手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19日 17:28:42

文/王克剑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市发展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特别提到的重点任务,而“宜居”作为其中的核心目标之一,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建设宜居城市,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居住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长期以来,城市发展重规模扩张,空间布局不合理、职住失衡等问题频出。如今,要树立“人、产、城”融合共进理念,打破单一功能区模式,建设开放街区,实现居住、工作、商业、教育、医疗等功能混合布局。意见强调,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同时,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了居住环境,更体现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体系是宜居城市的关键衡量指标。意见提出构建“15分钟生活圈”,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便民生活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购物等优质服务。通过均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提高医疗便利化程度,建设社区医疗中心,推广家庭医生,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此外,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系统配置路网分布、停车设施、公交线路等,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互补利用智慧公交系统,实时优化线路,提升出行效率实施无障碍设施全覆盖,保障特殊群体出行便利不断完善水电气暖供应系统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居民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与舒适。

生态环境是城市的底色,宜居城市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地应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构建完整的生态廊道网络,让城市融入自然之中,使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一种常态,尽情享受生态带来的惬意生活。例如,加大对都市区范围内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无序扩张,严防城市发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引导人口适度集聚,使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确保城市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注重循环经济推广、生态环境修复等,从多方面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宜居城市应重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做好城市历史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保留城市历史风貌、建筑特色、街区肌理、人文风格等,提升城市内涵品质。除了保护好历史古外,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同样重要。通过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街区与公共艺术空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优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宜居城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体系。通过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确保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因地制宜建设紧急避难场所和灾害预警系统,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保证气、热、电等能源供给及供水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理方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有序运行制定并严格实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制度,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让居民安心生活。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深刻领会意见精神,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施策,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让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家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