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是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这一主题旨在唤起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近年来,我国首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开发活动,有效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此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书写下让地球越来越美的壮丽篇章。同时,我国众多城市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不过,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张的当下,尽管人们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但也不得不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风险上升、雾霾笼罩、沙尘肆虐、河流污染、绿地减少……城市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城市生态保护体系,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既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城市发展并非孤立于自然之外的“钢铁森林”,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城市生态保护绝非简单对城市进行绿化美化,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需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始终。
在城市规划层面,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布局城市空间。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保护好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同时,要注重城市内部的生态修复与重建,通过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公园绿地、湿地保护区、生态廊道等,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韧性,重塑城市自然之美。
在城市建设层面,要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发展。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智能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物建设效率和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水平。同时,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优化城乡、社区等交通结构,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尾气排放。此外,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落地生根,创建“无废小区”“无废学校”等更多“无废细胞”,加强城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在城市管理层面,要强化城乡环境监管和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的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城市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生态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位居民的义务。通过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清洁能源、购买新能源汽车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这些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助于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能够汇聚成为推动城市生态保护的强大力量。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留给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等贯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增进百姓绿色福祉,绘就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画卷。(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