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与百姓利益切身相关,如何安置也是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此次改造是原地迁回,而非拆迁。据介绍,北京市此次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要求尽量实现就地安置。将通过房屋修缮改善居住环境,通过院落平移适当增加居住面积,通过调整规划原地建设回迁安置房。确实需要异地安置的,选址在轨道交通沿线、配套设施齐全的区域建设安置房。将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出行等需要,将城区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输出到城市发展新区。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说,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这些地区的棚改往往难度较大。齐骥也认为,啃棚改“硬骨头”最难之处在于资金缺口较大,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补助力度,但仍只占改造资金的一小部分,仍需多渠道筹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表示,按照今年304万套安置房建设来计算,355亿意味着平均一套房中央只补贴1万元左右,可谓是杯水车薪。正因为此,棚户区改造投入资金的大头压在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身上。或许也是看到了资金难题,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如果是早期的优质商业地块,民间资本进驻的积极性还很大。”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称,现在优质商业地块的改造已经结束,剩下的棚改地段地处偏远,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的难度很大。就算是参与其中,倪鹏飞认为,可能更多的还是代建的性质,也需确保它的最基本利润,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仍很明显。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亦支持地方通过融资平台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在倪鹏飞看来,如今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很大,再补缺棚改资金缺口,风险更会加剧。
国土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指出,部分省份已出现收不抵支情况。地方政府大规模集中推出土地和利用土地大量融资,积累财政金融风险。
针对部分地区偿债压力加大,国土部也特别强调,进一步防范土地融资过度带来的土地管理和债务风险。
正因此,在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之外,财政部和国土部亦要求,严格规范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不能将地方政府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棚户区改造,首先得益的就是棚改家庭。此举措实施后,棚改家庭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积极实施各项扩大就业政策,为周边居民提供再就业机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其次,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提升。棚改后,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百姓情操得到陶冶,棚改和人改实现了很好的结合,社会治安好转,棚改区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棚户改造,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正是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棚户区居民才得以一圆自己的安居梦,从此告别阴暗破旧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美满的新生活。
棚户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环境工程、文保工程、安全工程、发展工程。归根结底,棚户区改造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政治工程。
(作者:白银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