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绿色环保 >

守住安全底线 提升发展上限

——百色水利枢纽实现连续安全运行6000天
2022年09月23日 09:41:44

本社记者 侯翔宇

9月23日,记者从水利部珠江委获悉,在今年防御珠江流域15年来最强“龙舟水”发挥重要作用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现连续安全运行6000天。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治理和开发郁江的关键项目和珠江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作为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广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珠江委党组决策部署,坚守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确保工程防洪等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于2001年10月开工建设,2006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工程建设运行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2010年5月,习近平同志视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时指出“百色水利枢纽是这些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充分肯定了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所取得的成绩。2002年4月、2008年2月,胡锦涛同志两次视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分别提出“建设右江河谷明珠”的明确要求和“安全生产记录要保持下去”的殷切期望。

16年来,广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按照水利部党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珠江委党组要求,坚守初心保安澜,安全第一促发展,勇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践行者、水利水电精品工程的建设者、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锋队、珠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守护者、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排头兵,统筹发展与安全,守住安全底线,提升发展上限,锚定“工程不出问题,效益正常发挥”的目标,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确保工程可持续良性运行。近年来,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荣获我国土木工程界面向工程项目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奖项。

百色水利枢纽运行至今,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为西部省区发展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扬优势,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安澜环境和不懈动力。通过枢纽拦洪、削峰、错峰作用,基本免除了百色、田阳、田东、隆安等右江中下游沿岸市(县)50年一遇以下洪水灾害;与老口水库联合调度,结合堤防工程可将南宁市防洪能力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工程年均防洪效益可达4.58亿元。右江水力发电厂承担着广西电网的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等重要任务,目前累计发电超224亿度,其中枯水期调峰电量约占70%,在2008年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北京奥运会关键节点、2021年全国大面积遭遇“电荒”,充分发挥主力电厂支撑电网安全的作用。

百色水库灌区项目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保灌面积58.4万亩;规划中的广西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将百色水利枢纽列为关键的水源水库。百色水库是珠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调度、百色市城市供水重要水源水库,为珠江流域、百色革命老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供水安全支撑。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通过径流调节增加枯季流量,实现了南宁千吨级船舶常年通达百色的航运需求;正在建设中的百色水利枢纽通航工程,利用库区超100公里深水航道,实现云南通江达海的梦想;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将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运行提供水源支持。百色库区水生态水环境持续向好,水库水质常年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通过水库径流调节和应急补水,保障了下游河道枯季生态流量,多次在应对突发环境安全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征程上,广西右江水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珠江委党组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聚焦主责主业,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运行好、管理好、维护好百色水利枢纽,持续提升工程运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努力把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打造成为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调度科学、蓄泄有序的流域重要防洪工程和国家水网关键“结”点,为建设造福郁江两岸人民的“幸福河”作出贡献,推进公司做强、做优、做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新格局提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张瑞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