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热点 >

剑言城市 | 发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助力现代化城市建设

2025年01月17日 17:18:30

文/王克剑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资源的高效配置、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的能力等,都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它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市建设和治理融合创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等,为发展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城市安全发展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多,各类灾害、安全事故易发多发,亟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对此,早在2020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7部门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新城建对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引领城市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现代化;近日,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自2020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分批在重庆、太原等21个城市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并在济南、广州、烟台创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各地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增长动能的重要途径。

加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重要手段,如何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融合,除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外,还需在宜居、韧性、智慧等方面不断发力。

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营造健康、环保、舒适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同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便捷化,通过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居民能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此外,建立健全风险底数清晰、数据联通共享的城市房屋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对大规模存量老旧房屋建筑定期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更新,提高居民居住质量。

韧性是城市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冲击时的重要保障。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坚实的物理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机制,为城市披上了一层“防护甲”。在防洪排涝、抗震减灾等方面,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雨水管网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方式,确保城市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此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能促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完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物资迅速调配到位,为居民提供必要的救援和支持。

智慧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赋予城市的重要特质。通过5G网络、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城市仿佛被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与决策。智慧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保障城市运行的顺畅与安全。以科技为支撑的智慧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也为居民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以及推动创新资源向城市聚集,为城市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未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城市向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方向发展。(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