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日前,联合国人居署在2024年《世界城市报告》中指出,全球城市绿地面积在过去30年间减少5.6%,到2040年,城市额外升温将影响超过20亿人。尽管全球城市绿地面积在减少,但是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由1981年的11万公顷增至2022年的282.1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81年的1.5平方米增至2022年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实现了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我国持续不断的植绿、增绿行动,不仅提升了城市人居环境,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绿地不可或缺;但由于城市空间有限,绿地又不可多得。在面临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压力、环境退化以及社会需求多样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平衡植绿增绿与空间利用,如何科学规划和管理城市绿地等,已成为当今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绿地不仅拥有改善城市景观的作用,更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互动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城市绿地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调节城市气候等,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绿地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也提升了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绿地还能增加地产价值,吸引旅游业和外来投资,对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
然而,城市绿地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绿地空间常常被其他建设需求侵占。此外,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尤为困难。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暴雨和病虫害等,也对城市绿地的生存和功能造成威胁。此外,部分城市居民对绿地的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参与城市绿地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公众参与度低致使城市绿地发展受到阻碍。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在城市绿地的规划与管理中采取更为科学和灵活的策略。
通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将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通过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合理布局绿化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通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城市绿地与当地建筑布局、历史文旅等要素相融合,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坚持节约优先、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充分利用城乡废弃地、边角地等见缝插绿,推进立体绿化,推广“绿地+”融合模式,节俭务实开展城市绿化,开发绿地的经济效益,提升运营维护成效;通过注重城市绿地与科技的融合,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和先进绿色理念,因地制宜打造绿地景观,智慧高效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优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通过鼓励公众参与绿地的建设和维护,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共同创造美好城市环境。
城市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面对全球不断消失的绿地,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凝聚共识,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增强公众参与,共同构建绿色、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