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北京市面临的突出难题是城市拥挤、资源紧缺,北京的城市环境容量已经顶到“天花板”了,面对如此情况,这次总体规划修改的主要目的既是落实中央对于首都发展的新要求,又是在人口压力大、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为下一步深化和统筹治理“大城市病”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必要前提。而要落实这“五点要求”中的后四点要求,对首都城市功能进行“瘦身健体”是完成各项要求的首要基础。只有调整疏解首都过于集聚的非核心功能,为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空间,疏解过于集聚的人口密度,才能缓解城市开发力度,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创造出精品之作,也才有更多精力进行城市的文化传承及保护。
一方面,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到2012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069万人,已经超过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800万人口适宜规模。另一方面,城市“摊大饼”的蔓延方式还在延续,这种状况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城乡结合部等诸多问题,资源环境负担也日益增加,例如,北京市人均年用水量由2004年编制总体规划时的246立方米降低至目前的100多立方米。
另外,城市人口、功能在中心城过度集聚的状况更加突出。由于各类功能在中心城的高度叠加和相互冲突,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造成中心城人居环境改善的困难。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城市在某一个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有很多不平衡、不协调。这些问题需要下一步加强研究,统筹解决,而总体规划这张指导首都城市发展的“蓝图”要首先修改。只有更科学、更明确、更实际的城市规划,才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出发点。“瘦身健体”在规划修改中被明确提出,不仅反映了此次修改更注重落实的科学性、具体性,还突出反映了城市各种容量已经顶上“天花板”的严峻性,可见对首都进行“瘦身健体”势在必行了。
因此,总体规划修改首先是对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性质要进行再研究、明确。一方面会从首都的生态承载能力入手,包括土壤、水、能源等多方面,能容纳什么、可以发展什么。二是从京津冀区域的角度,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有的适合在首都发展,有的适合在天津、河北发展,合理配置。
在此次总体规划的修改中,明确提出2020年北京城市规模的控制目标和措施,重点是对人口规模的控制。北京的城市规模切忌“摊大饼”现象的再生,但如何遏制北京现有的“摊大饼”状况,最关键的是要控制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保护住空间边界。这个界限一旦确定,要用非常刚性的手段保护它。若这一版规划要把这张“大饼”切开,就要用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来切。把城市发展的活动束缚在这个界限中,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摊大饼”的问题。在划定这些空间边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中心城、新城、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例如,针对城市中心地区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不断提升核心功能和调整不适宜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在此次总体规划的修改中,从京津冀区域角度出发,更宏观地规划了首都“减负”以及首都周边省市的发展。对于首都的“瘦身健体”,关键是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一批效率低、耗能大、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等,并补给周边省市产业缺口,遏制首都人口的盲目过快增长。从今年开始,北京已经加快了城市功能的疏解。从动批、大红门等小商品批发市场加速外迁,显示出实际的举措。又如,在最近公布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中,更是划定了不应放在首都的产业。其中,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和扩建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区域性批发市场。此外,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必将在此次规划修改中占有很大篇幅,这对做好首都“瘦身健体”有重要作用。
只有做好“瘦身健体”,腾出空间,舍弃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给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提供空间,为更好地履行首都职能创造条件。调整和疏解功能是首都遇到的宝贵机遇,加快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注重城市功能疏解、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是实现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