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进入高成长期,它正改变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质,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创新驱动,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促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李克强总理5月14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讲到,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我国经济增长转换的关键期,国务院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将有望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稳定、具有长远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
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直接服务对象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服务业,其是直接针对企业、为各产业的生产提供中间性服务的机构和部门。具体来讲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保持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服务行业,脱胎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它贯穿于制造业上中下游诸多环节,并引入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因而构成了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
随着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推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增速总体持续放缓,而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量和GDP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最鲜明的特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至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8%,高出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
但是当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存在着比重不均衡,国际竞争力弱,发展质量不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未充分发挥出对支撑制造业创新与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挖掘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深度关联性、广泛渗透性和高度创新性等特征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在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助推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构成。大力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既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冲击、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构筑产业长远竞争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总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进入高成长期,它正改变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质,也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作者: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