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广裘的土地上,千百年来华夏子孙辛勤耕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默契,可以说生态文明的种子早已深深埋在中国大地。“顺天时、应地利、得人和”是取得一切胜利的秘笈,当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明也有受到挑战的时候,曾经拥有的古代文明的辉煌消失了。所以,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中国正面临着新的考验。
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赋予人类的食粮和繁衍根基,是巨大的天赋资产。自然生态空间和国土资源当属全体公民,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得政府作为监管人的作用十分重要,统一确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才能避免出现公共资源被滥用。
只有认识自然、因地制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得又要舍,才是互动式、可持续的文明交流方式。只有为天地立心,才能更好地为生民立命,使得人类活动与自然禀性相统一、相和谐。要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力。要树立新型资源与环境相互转化观,将大型生态功能区拓展为益于身心健康的国家休闲公园。要通过动态监测预警和及时调控治理机制,确保达到生活、生产与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相匹配,与生态、休闲相结合,实现永续发展。
既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是国家公有资产,就应实行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制度,缴来税费用于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还过载耕地、河湖一个休养生息的假期。既然清新空气、洁净河流都是资源,就应实行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交易市场,形成契约,确定权责。
资源环境状态的可观性和公共性,使其易于实行公众参与监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集公众举报、反馈的资源环境问题,再经调查、分析、研判,予以及时、妥善处理。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它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华,又是对未来持续发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不搞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和创新精神。我们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攻坚克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早日实现国人天蓝水净地绿的宜居梦想。
世息变、社会变、人心变、气候变、生态变,今天的环保不仅是单一议题,环保不只关乎一代人的利益,环保也不再只是一本可念的经。敲警钟、搭桥梁、找共鸣、展示范、齐播种,我们要共同为生态文明、生态公平而持续推动“四两拨千斤”的环保事业,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
(作者: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