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PC

全国城市传播指数揭晓

2025-09-23 11:34

近日,2025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指数前100名榜单在北京发布。该指数由人民日报社所属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品牌研究院,在中国传媒大学擘雅品牌研究院的支持下,依据国家有关部委、中国数字产业品牌集群和微热点研究院的数据及相关标准,对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397个县级市在2024年8月19日至2025年8月18日期间的全网传播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最终计算得出。

为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本次评价在采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初筛与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复核环节,对所涉及数据进行多轮校验,着力提升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本次发布的城市品牌传播指数评估体系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以基础城市建设和宣传指标为基础,增加了媒体报道量、微博声量、微信声量的权重,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各城市在品牌塑造与传播方面的实际成效。评估体系不仅关注传播“量”的积累,更重视传播“质”的提升与社会效果的呈现。本次评估实现的重要创新,进一步提升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导向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评估还引入了负面事件调减机制。如城市年内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市委领导班子成员出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城市产生重大负面舆情且应对失当等情况,将依据相关标准予以扣分,以此引导各地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将良好城市形象建立在科学扎实的工作实绩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之上。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组长、中国城市报社总编辑杜英姿介绍,传播热度指数是国家标准《品牌评价 城市》37项指标之一,已成为衡量城市宣传工作的重要参考。她指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对地方发展至关重要——既有利于资本集聚、产生倍加效应,也能助推企业发展、形成示范效应,更能够积累城市口碑、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城市报副总常亮解读称,上榜城市普遍呈现出品牌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政通人和、负面舆情较少的共性特征。该指数基于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的海量信息,经特定负面词排除和指定信息提取,并通过标准化计算得出,全面反映城市在网络上受关注的程度。传播热度指数不仅包含媒体报道量,还涵盖全网声量等多项子指标,综合体现了城市的传播效能、公众关注度和品牌影响力。传播力也是竞争力,更是生产力;舆论环境就是营商环境,也是发展环境。城市传播力的高低,直接映射出其内在魅力与发展活力。

此次评估体系的优化,既体现出对传播规律的尊重,亦彰显了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考量,为各地精准定位传播短板、提升综合形象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常亮指出,城市传播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基本功是否扎实,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的传播方式与公众进行真诚沟通。

通过城市传播指数也映射出城市建设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需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是仍需加强基层建设,夯实传播网络的基础支撑。当前部分城市在传播资源分配上存在明显不均衡,基层社区、中小城镇的基础文化设施、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专业传播人才队伍仍较为薄弱,导致政策解读、形象构建和信息传递在“最后一公里”出现衰减甚至断层。如何推动传播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单元的媒介素养和组织化传播能力,成为构建全域联动、高效协同的城市传播体系的关键所在。

二是仍需完善各领域的制度规范,构建系统化的传播治理机制。城市形象传播是一项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城市在舆情管理、新闻发布、品牌推广、危机应对等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化、长效化的制度规范。部门之间协同不足、响应机制滞后、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传播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权责分工,推动城市传播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应更加关注品牌知名度的系统性宣传与战略定位。不少城市在传播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短期热点、轻长期积淀”的倾向,缺乏对城市核心价值和文化IP的深度挖掘与持续塑造。品牌识别度低、形象同质化严重、传播叙事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在激烈竞争中难以凸显独特个性。未来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城市品牌定位,推动传播内容与产业特色、文化底蕴、市民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跃升。

城市传播指数不仅是一份榜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在综合治理与软实力建设上的成果与短板。唯有在基层建设、制度设计与品牌战略上同步发力,才能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形象传播的良性互促,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2025全国城市传播指数(地).jpg

2025全国城市传播指数.jpg


来源:中国城市报


责任编辑:张瑞

分享到

热门关注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