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有地铁车站改造工程轨行区上方扩建综合施工技术
    作者:杜劢 马腾飞 孙杰,杜纬
    摘要:本文以北京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积水潭站改造工程为例,新建地铁19号线与既有地铁2号线共用D出入口,经评估无法同时承担19号线的进出站功能,通行压力较大,需合理隔离并组织有效流线,经参加各方研究对既有2号线积水潭站改造,破除原D出入口后改造,将新建D出入口连接通道与既有2号线积水潭站站厅层联通,需在2号线积水潭站换乘节点处新建站厅板,新建站厅板位于轨行区上方,新建站厅板施工期间地铁正常运营,为确保地铁正常运营,采用预制钢吊模施工技术,最终该工程顺利完工,可为今后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 基于绿色理念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作者:蒋红军
    摘要: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基于绿色理念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逐渐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趋势。传统的工程施工往往伴随着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绿色施工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和环保策略,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效益相互融合,从而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基于绿色理念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分析,探讨了绿色理念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在水利水电施工中融合绿色理念的技术要点,这对于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探讨
    作者:郑建成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房屋建筑工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了有效保障城市化建设期间的房屋建筑质量,从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优化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工程施工期间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效率势在必行。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总体发展势头越发良好,从保障房屋建筑质量角度出发,推进混凝土浇筑施工升级十分可行。鉴于此,文章从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基本内涵及实践价值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需求,探究具体的施工技术手段,在明确技术应用要求和实际应用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提出行之有效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优化建议。

  • 浅析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技术应用
    作者:马小波 赵晋峰 刘鹏程
    摘要:阐述了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的规范要求,节点设计要求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重点在防开裂措施上的节点设计,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出现场管控的重要的技术要点、难点与解决方案。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实现保温体系与建筑实体同寿命的技术目标。

  • 某仓库超平地坪裂缝检测及原因分析
    作者:罗雄浩
    摘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超平地坪裂缝进行检测,研究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裂缝对地面结构安全和使用产生的影响,为后续的加固或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 某建筑物地下室柱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作者:廖健 丁洪涛
    摘要:近年来,建筑物地下室抗浮开裂问题越来越突出,地下室的抗浮问题造成结构严重受损的事故屡有发生。本文以某建筑物地下室柱开裂为例,综合分析其开裂原因,介绍相关处理措施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对建筑施工高强度应用的影响
    作者:梁楠
    摘要: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在建筑施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水灰比、砂石比例、纤维添加剂和控制添加剂的选择与使用。此外,该文还分析了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对高强度应用的影响,如提高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改善流动性和可施工性、减少收缩和裂缝风险以及优化成本效益和节约材料资源。最后,文章指出了影响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的因素与挑战,如材料性能和可获得性、工程限制和施工条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变动。

  • 房建施工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技术研究
    作者:曹浪嘉
    摘要:通过合理配置、利用施工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设备资源等。合理安排施工队伍、优化材料采购计划、合理使用和维护设备等方式提高施工效率。研究人员基于房建施工资源分类及特点,从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设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房建施工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具体措施,以期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优化工期管理等目标。

  • 劲性混凝土结构中钢板墙与型钢柱安装焊接技术应用
    作者:宋超 ,谢文强,侯海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地铁越来越多,每条地铁线路都包含一座车辆检修基地,随着城市土地越来越少,车辆检修基地随之产生了上盖物业楼房开发,因物业楼房荷载较大,其楼座下方一般采用型钢+钢筋混凝土的劲性混凝土结构剪力墙。在钢板与型钢柱、钢板与钢板、型钢柱与型钢柱拼接焊接过程中,焊接难度大、焊接要求高、操作不便利等不利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安装模拟、焊接技术创新、加工安装构件优化等方式降低施工难度、提供施工便利,解决了钢结构安装、焊接的难题。

  • 桥梁结构损伤的智能识别方法的应用
    作者:马文划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发展速度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大型复杂桥梁数目逐渐增多背景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与信息,能够对桥梁运营状态做出有效判断与评估。而对于桥梁结构损伤来讲,智能识别主要依据结构健康检测系统中所收集的信息,能够为桥梁加固、维护等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 1... << 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 >> 1808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