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当京城银杏叶铺就“金色地毯”,当申城晴空万里中红叶飘舞,当西安177处点位留住“落叶满长安”的意境,当青岛市民通过小程序按图索骥寻秋景……“落叶缓扫”这一细微举措,正成为城市治理理念升级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落叶在“片叶不留”的保洁标准下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而今,随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愉悦”,对自然之美、季节之韵的渴求日益增强,北京、上海、西安、青岛等地先后推行“落叶缓扫”,让“丹黄朱翠”景象多停留十天半月,既留住季节馈赠,也留住市民“诗与远方”。一片树叶的去留,看似小事,却照见城市治理早已超越“有没有”的基础保障、迈入“好不好”“美不美”的品质追求阶段,从“干净”向“美好”、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缓扫”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落叶缓扫绝非简单的“不扫”,而是建立在科学研判基础上的精细化施策。各地实践表明,“缓扫”背后是一套细到“一街一策、一景一策、一天气一策”的细化管理:车行主干道、公交站台、易燃易积水区域仍保持“即落即清”;公园绿地、人行慢道、银杏林畔则实行“只捡垃圾叶不扫、天晴不扫雨后扫、易燃易腐彻底扫”。缓扫区域一般保留15—20天,既错开风雨高发期,也满足市民打卡需求。清扫方式由“大扫帚”变为“夹子+小扫帚”的捡拾保洁,作业频率由“一日几遍”变为“2—3天一轮回”。
但是,“缓扫”也放大了城市脆弱点:消防、排水、扬尘、打滑等风险随之上升,必须同步升级应急方案——北京将“缓扫”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环卫、园林、消防、交通等多部门共享实时画面,实现“风险可视、指令直达”;上海、大连对栾树、银杏等油脂含量高的树种实行“限时缓扫”,同步加大雾炮降尘和沟眼疏通频次;青岛、威海把落叶景观区与“防火网格”绑定,降雨来临前“一夜清零”……可见,柔性政策的“柔而不乱”,背后是硬核科技的刚性支撑。
“落叶缓扫”,早已超越景观本身,延伸出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多重效益。从生态维度看,落叶自然降解能改善土壤结构,收集后还可实现资源化利用,成为城市生态循环的“天然养分”;从社会维度讲,缤纷落叶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景,让钢筋水泥的都市多了烟火气与人情味;从经济维度看,“落叶景观”催生了打卡经济、游园经济,很多街区、景观等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让生态之美转化为发展活力。这种“一举多得”的成效,正是城市治理从“单一管理”向“系统治理”转型的鲜活例证。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更有幸福感。“落叶缓扫”的推行,让人们认识到城市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治理既要守住安全、卫生的底线,更要尊重自然节律与人文需求。从各地的政策实践来看,“落叶缓扫”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用柔性举措回应群众期待,用精细管理化解潜在矛盾,用智慧治理消除潜在危机,实现了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此外,“缓扫”还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先识别公共需求,再划定最小干预单元,配套时空转换规则,最后用技术平台兜底安全。
落叶有期,治理无限。一片“缓扫”的落叶,映照出的是城市治理从“刚性约束”到“柔性服务”的转变,从“效率至上”到“以人为本”的升级。“缓扫”不是管理的“松弛”,而是对民意的尊重,让市民从城市管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踩叶听声的体验中收获满满的归属感;“缓扫”不是对市容市貌的放任,而是让城市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四季轮回“诗意栖居”的浪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