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科技创新之城,科技创新始终处于城市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人才更是增强发展动能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北京市始终重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动力,做好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工作,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之城建设。
2023年11月25日,“青年变革力量·2023探臻青年科技论坛”现场。(来源:北京科协)
2023年11月25日,由清华大学主办、北京市科协支持的“青年变革力量·2023探臻青年科技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发布了“2023青年最关注的改变未来十大变革科技”。活动旨在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引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投身科技强国建设。12月10日,2023年首都前沿学术成果报告会在京举办。报告会旨在展示前沿领域最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成果,搭建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集众多科技创新人才,为首都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涵养科技创新人才源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既是加强科创之城建设的关键指标,也是区域创新进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打出一套全方位吸引集聚科技人才的组合拳。
北京市注重提升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支持高校加快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布局前沿科学中心、学科交叉中心,在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成效显著。
以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推动人才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高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经过5年建设,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取得实效,一批“从0到1”的科研成果从校园实验室走进现实,39个项目产生经济效益5.2亿元。
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与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来源:新华网)
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一系列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推出“海聚工程”、“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等,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京工作和创新创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包括提供科研经费、住房补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在科研创新和学术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北京中关村通过一系列人才工程集聚科技人才,包括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杰青基金项目、中关村高聚工程、雏鹰计划、朱雀计划等。截至2022年,科技新星计划共遴选支持青年科技骨干2979人,北京杰青项目共遴选支持173人。
北京市着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深入推进“破四唯”“立新标”,探索形成以创新价值、创新贡献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办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帮助,科技创新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首都建设大局。
推动科学普及走实走深
2023年11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上课”。(来源:北京科协)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北京市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近年来坚持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大幅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多措并举着力提升首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实施6项重点工程之一,建立“科研+科普”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科研与科普深度结合,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科普工作的追求。
北京市积极打造社会化协同科普平台,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主体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引导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加强学术资源科普转化,将最新的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全面推动科技科普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公益性科技类服务。
2023年10月20日,海淀区科技资源科普化原创科普展览系列活动现场。(来源:北京科协)
2023年10月20日,“触摸科技前沿体验科技创新”2023年海淀区科技资源科普化原创科普展览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本次活动包含科技创新成果原创科普展、科学图片展、科学家讲座、科技创新互动文创区等五大板块。丰富的科普展品在让学生们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更让他们领略到科学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科技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激发科技创新之城“硬核”实力
科技创新人才对北京科技创新之城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优势,能激发出科技创新之城的“硬核”实力,能让北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参与首都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开展创业项目或创新研究,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驱动科创之城不断发展,为科创之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
2023年10月12日,“千人进千企”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站点组织专家走进中关村软件园。(来源:北京科协)
2022年,北京市科协开展推进创新创业活动1392场,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服务,开展供需对接服务608次,举办产学融合活动152次,推动建设协同组织24个,组织动员院士专家274人次,覆盖带动当地科技工作者1.9万人次,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之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人才为科创之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创新动力和人才保障,推动科技创新循环发展。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高地,集合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资源,云集大批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充足。
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北京市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引领与凝聚,通过搭建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团结一批战略科学家服务首都发展;举办高层次专家研讨、理事长沙龙等,带动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提供支持;搭建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合作平台,扩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领域和规模,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发动科技创新人才为科创之城贡献力量。
2023年11月3日,首都学术资源开放共享沙龙“产业级大模型开发与应用”专场活动。(来源:北京科协)
2023年11月,清华大学、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共同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报告和《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3》报告,北京蝉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第三、科研城市全球第一。当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扎实进展,在顶层设计、重大科技攻关、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市始终坚持引导科技创新人才担负自身使命,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一往无前的决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创新驱动发展占据技术制高点,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之城建设、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