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当铁水奔流的高炉冷却斑驳,当纺织机的轰鸣消散在街巷,城市中的老厂房、旧矿区等,并未随工业时代的落幕而褪色。这些被称为“工业遗产”的建筑与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活档案”,也是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更是激活存量价值、塑造城市独特气质的关键载体。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如何平衡工业遗产“保护”的初心与“利用”的创新,成为解锁城市更新的另一重要命题。
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虽然起步较晚,但保护与利用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工作;2018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印发;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出台《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3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经修订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程序、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等工作要求,旨在实现工业遗产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陆续公布,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与利用。
此外,我国多个省份和地级市印发了省、市级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实施条例,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文旅融合等多维度推动工业遗产“再青春”,积极探索将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相融合的道路。
不过,我国工业遗产开发利用仍存在价值挖掘尚浅、重视程度不一、引流推广不足等问题,如何将工业遗产深度开发利用,匹配其价值效益是今后亟须解决的问题。
以往,传统的工业遗产保护多以“封存式”为主,强调建筑本体的保存,但忽视其功能的延续与社会的参与。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活化利用”模式,根据遗产类型、城市定位、区域需求等因素,灵活组合多种利用模式,因地制宜激发遗产价值,逐步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以文化创意模式进行保护利用的北京798、上海M50等,将老厂房改造为艺术空间、画廊、设计工作室,吸引文创产业集聚;以商业休闲模式进行保护利用的广州1906科技园、太原老机械厂艺术区等,融合咖啡、市集、展览等新业态,打造“工业风+烟火气”的消费场景;以旅游教育模式进行保护利用的重庆816核工程遗址、徐州贾汪矿区等,通过情景再现、沉浸演艺、研学课程等方式,讲述工业故事,传播工业文化;以科技创新模式进行保护利用的上海杨浦滨江将老仓库转型为AI实验室、北京首钢园引入腾讯及体育等企业,实现“遗产+科创”的深度融合。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不仅是空间的重构,还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再生。要让工业“锈带”真正“活起来”并“火下去”,关键在于推动内容赋能、科技加持、社群参与、产业融合、媒介传播等。
通过挖掘工业故事、非遗技艺、工人记忆,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内容,进行内容赋能,守护城市的“独家记忆”;通过运用数字孪生、AR/VR等技术,复原生产流程、打造沉浸式体验,进行科技加持,打造多功能工业艺术园;通过引入原住职工、社区居民、创意人群共同参与运营,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通过推动工业遗产与文创、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的“空间—内容—运营”闭环,吸引游客参观打卡,点燃创业者热情;通过利用新媒体对工业遗产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设计工业品牌形象,开发工业文创产品,创作工业文艺作品,拍摄工业影视作品等,形成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或品牌。只有模式多样,才能让工业遗产持续“火”下去。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更新的“宝藏”。在“留、改、用”中守护城市记忆,在“创、融、活”中激发城市活力,让工业遗产从“锈迹斑斑”走向“熠熠生辉”,进而推动城市更新向更高质量发展。(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