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文化 >

“鸟口”普查、人工筑巢、科学投喂

——甘肃护鸟人士如何花式“宠”鸟
2024年12月16日 08:55:24

近日,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黑鹳同步调查

发现黑鹳675只,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种群之一

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张掖是黑鹳的重要繁殖地和关键栖息地

保护区管理局动植物管护科科长单国锋

是黑鹳的“老朋友”

多年来,他和团队开展黑鹳繁殖监测和巢址调查

3年时间,形成了33万字的观测日志和1万多张珍贵照片

  单国锋(左)和同事为一只黑鹳戴上监测设备。新华社发(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从最初仅靠两条腿、一个望远镜的翻山钻林式监测

到现在的红外相机、智慧化管理平台、电子围栏等多角度监测体系

设备不断更新的同时

团队的监测和保护手段也更加多元化

  图为在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的黑鹳。新华社发(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据监测,黑河湿地目前累计有82处黑鹳巢,其中繁殖巢有30余处

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为了保障黑鹳繁育期间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单国锋和团队为黑鹳打造觅食地

模仿黑鹳的觅食生境

控制水位、营造植被、投放鱼苗

 上图左为在尕海湿地嬉戏斑头雁幼鸟,上图右为在尕海湿地飞翔的棕头鸥;下图为航拍的尕海湖。新华社发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多年来,当地加强湿地修复和保护工作

尕海湿地经历了由“瘦”到“肥”的绿色蜕变

每年到尕海的候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为尕海湿地增添了不少活力

  图为斑头雁通过人工鸟巢坐巢孵化后代。新华社发(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每年6月和11月,大批候鸟向尕海湿地迁徙

今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湖中心岛布设了40个人工鸟巢

方便候鸟繁衍、觅食、栖息

据监测,人工鸟巢使用率达到99%

工作人员还在鸟巢附近布设了红外相机

拍摄到大量候鸟活动和繁殖的照片、视频

  图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记录下的画面。新华社发(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黑颈鹤是全球唯一能在高原生存的鹤类

尕海湿地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今年,保护区首次成功环志两只黑颈鹤

实时掌握它们的栖息环境和迁徙路线

获得了珍贵的监测数据

  在尕海湿地,一只黑颈鹤妈妈在精心呵护小宝宝。新华社发(张勇摄)

降温、冰雪、河流枯水期……

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候鸟正常的觅食行为

为了保障候鸟在迁徙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能量补给

科学投喂必不可少

在兰州市三江口、张掖市黑河等多个湿地

工作人员都会根据候鸟种类、数量、气候等监测情况

播撒玉米粒、小麦等

适时、适量、适地开展投食

  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三江口,工作人员为越冬大天鹅投食。新华社发(兰州市西固区委宣传部供图)

多种力量参与候鸟保护

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不仅丰富了候鸟的保护“秘籍”

也揭开了候鸟迁徙背后的生命密码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张瑞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