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生活 >

隐私数据保护:别总靠事后打补丁

2024年12月10日 10:38:50

     新华社记者  梁建强

    智能汽车数据隐私泄露问题近日再度引发公众关注。一位智能汽车车主发现,他的汽车AI能轻松掌握自己近一个月的全部出行信息。联系到近期几起数据泄露事件,公众对于智能汽车用户数据信息“裸奔”的担忧再起。

    为强化智能汽车数据隐私保护,近年来,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无论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列出相关规定,还是出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都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不过,随着当前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问题一直层出不穷:一些车企用户的敏感信息被频频暴露于公众视野,车内隐私视频被随意泄露等事件,更是时有发生。

    智能科技跑得快,监管脚步不能慢。智能汽车数据隐私泄露,别总是出了事再立规,让广大车主信息一次次在监管盲区下被“裸奔”。

    隐私数据保护,不能总靠事后“打补丁”。相关部门要正视消费者对数据隐私保护的迫切需求,加强前瞻性、预判性监管,加快推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列出“禁区”详情,进一步明确违法处罚措施。

    车企对个人信息收集、存储、应用的规模越大、范围越广,就越要有严格的边界约束和对等的风险防范机制。要提前明确信息监管红线,对智能驾驶数据的使用做到有规可循,并根据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对技术服务商行为的规范引导。

    同时,对一些车企恶意搜集信息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实施重拳打击。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隐私数据保护应被视为“头等大事”。汽车智能化是发展趋势,但不应以泄露车主隐私为代价。只有系好数据隐私的“安全带”,更加重视保护公众合法权益,智能汽车行业才能行稳致远,科技才能更好造福人类。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梁海波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