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15:51
10月24日,“新质变·续无限 昌平城市更新迈新季”主场活动在科兴来福城举办,标志着昌平城市更新正式迈入4.0阶段。本次活动聚焦“产业跃升、骑行友好、青年创变”三大板块,通过全域联动、多元融合的创新实践,全面呈现昌平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在城市活力、产业升级、青年赋能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为首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贡献“昌平力量”。
融合共生 彰显昌平发展活力
本次城市更新迈新季主场活动设置了“昌与平之间活力无限展”展览,以“存量空间焕新——老旧建筑通过改造焕发新生机”“社区活化——社区焕新蝶变为文化热土的实践案例”“青年创变——昌平青年创意提案融入街巷改造”“骑行友好——以42公里绿道串联生活的低碳城市愿景”“非标商业——主理人品牌驱动的非标准商业场景创新”五大亮点为核心要素,回顾了近年来昌平城市更新的丰硕成果,勾勒出昌平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多元共生”的温暖图景。
活动还在昌平永安公园设置了分会场。其中,“寻迹永安”城市邻聚展以“重拾永安古城记忆”为核心,在永安公园以大型广场桌游的形式打造沉浸式探索体验,邀请市民化身“古城寻忆人”,在互动中感受永安城深厚的历史底蕴。
同样在永安公园举办的“昌平顶”骑行巡游暨“昌平骑迹MAPPING”微更新工作坊则以骑行为载体,聚焦骑行路线打造这一城市微更新话题,以昌平地图为蓝本绘制出适合不同人群的理想骑行路线,邀请了众多骑行爱好者共同参与,现场大家一起骑上特别定制的骑行装置“昌平顶”,在协作中感受骑行的乐趣,使城市更新真正成为一场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以“校城融合”为纽带,汇聚高校资源,主办方发起了“昌更常新”城市更新创意实践青年提案活动,聚焦昌平老城和沙河高教园两处代表性的昌平城市空间,面向高校学生广泛征集城市更新与改造的创新提案,并开展以“昌平好YOUNG”为主题的路演活动,邀请8个优秀提案团队进行展示,将青年智慧与城市发展融融共生。
同时,“非标商业”场景崛起成为焦点,云朵朵厨房、黑山烤房等本土品牌通过在地文化与商业模式创新,塑造出具有昌平特色的消费新场景。这些都是昌平积极引入青年力量、推动城市共创的有益探索,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全域挖潜 打造昌平新范式
近年来,昌平的城市更新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从聚焦存量转型的“再转存1.0”,到推动质效突破的“新质变2.0”,再到今年以“续无限”为主题的4.0版本迭代跃升,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点改造”到“系统更新”的深刻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昌平特色的城市更新道路。
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和首都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昌平区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早,老旧小区较多、工业遗存丰富、治理任务重,城市更新需求十分迫切。为此,昌平区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效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促进城市“新陈代谢”,实现“产、城、人”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54个、占全市总量的近10%,探索形成“主动策划+规划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专业支撑”的特色实施路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及白浮泉公园等6个项目获评北京市“最佳实践”案例。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及白浮泉公园
“两庙一街” 首开LONG街
昌盛园老旧小区改造 北科婴幼学苑
产业是城市的“底气”。昌平区坚持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将工业遗存保护与现代化功能植入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实施路径、汇聚专业力量、植入前沿功能,推动老旧工业空间实现从“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带”的华丽转变。
以南口“三大厂”工业遗产为基础,遵循“文绿融合、新旧共生”理念,昌平区联合清华大学打造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用于承接清华大学新组建的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5个参照国重管理的重点实验室,构建“保护—重构—共生”实施路径,实现“空间盘活”与“文脉传承”双赢。目前,项目已实现10万平方米以上原有建筑改造再利用,较拆除重建减少碳排放约7.4万吨,既达成绿色低碳目标,又延续了区域工业历史记忆,为老旧工业区转型提供“昌平方案”,成功获评北京市首批“两业融合”示范园。
与此同时,在紧邻南口镇的马池口镇,利用红冶钢厂老厂房规划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西区,将承接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落地。南口与马池口这两大“创新极核”建成后,以城市更新方式构筑世界级“科创引擎”,形成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昌平永安古城城市更新一期商业项目效果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全市唯一的“三条文化带”汇聚区,昌平区坚持“尊重历史+专业支撑”思路,解决了文物保护与街区更新平衡、老城区改造资金量大等难题。这其中,永安古城城市更新项目是昌平区打造的典范之作。永安城作为昌平的前身,始建于明朝景泰元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为赓续古城文脉、回应群众呼声,昌平区围绕“永安坊”这一历史主线,系统梳理空间资源和文物古迹,采取“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规划打造1条景观休闲廊道、1个城市活力街区、4个历史再现节点、5个城市特色节点,再现古城轮廓与历史记忆。目前,政府街环境提升及三角地公园率先亮相,小南门、角楼、城角、文庙4个节点项目顺利完工,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同时,为老城注入时代新韵。
同时,为破解老城区发展瓶颈,昌平区在老城东侧的南邵镇规划了昌平新城东区,推动新老城区两翼齐飞、一体发展,其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和白浮泉公园就是新老城之间的绿色连接,公园建设按照“尊法规、复生态、合时宜、传文化、塑美景”的设计理念,着力恢复山、泉、庙、村、河有机交融的传统格局,重现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与古朴水源地风貌。
多元协同 共筑可持续发展未来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践中,昌平区将政府、企业、高校、社区等多元力量加入,凝聚起城市更新的强大合力。其间,昌平城市共创中心作为制度平台为多元共治提供了充分保障。目前,中心已吸纳140余家成员单位,涵盖金融、设计、科技、商服等领域,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项目对接会、经验分享座谈会等活动,统筹各类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搭建起各方沟通协作的桥梁。
此外,昌平区组建多元综合的智库支持团队,借助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清华同衡等专业力量开展“城市体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举办城市更新训练营,持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不断完善共商共治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发布街励计划,通过“竞赛+策展”的形式,广泛吸引众多设计师及社会创意团队参与,不断完善共商共治的工作机制,让城市的进化源于民智、惠于民生。
本次城市更新迈新季中,政、企、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参与,共筑可持续发展未来。主场活动现场,签约“首旅-居庸关”文旅合作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升级;启动“街励计划2.0”昌平城市美学与游戏化策展国际设计竞赛,持续激发昌平街区的内生动力;发布“城市家具大赛”,聚焦回龙观东西大街空间重构,探索“商民共生”的活力走廊模式。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直面群众不同利益诉求,解决难度不亚于一场“变革”。昌平区坚持“多元参与+成本共担”机制,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成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昌盛模式”以及“两庙一街”更新改造项目案例,累计完成182个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惠及居民超过7万户,实现老旧小区从“面子”到“里子”的焕新升级,居民认同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眼下,随着以“新质变·续无限”为主题的更新4.0进程启动,昌平的城市更新已超越物理层面的改造,演进为一场驱动城市价值整体跃升的深刻变革。接下来,昌平区将坚持“从扩增量转向优存量、从亮颜值转向重内涵、从建硬件转向软治理”的更新理念,围绕“解痛点、破堵点、强支撑”核心目标,构建起“政策、用地、审批、资金”四大保障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昌平打法”,以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市乃至全国城市更新贡献“昌平经验”。
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