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17:00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
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
暨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体验周
在昌平区超极合生汇圆满落幕
在这场由政、商、企和市民共同参与的盛会中,充分展示了北京城市更新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方面的显著成果。而有着“历史上的‘京师之枕’、新时代的‘活力之城’”之称的昌平,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正经历着从1.0到4.0城市之变的深刻“体验”,从理念演进、场景拓展、多元参与等多个方面,为首都城市更新工作贡献着积极力量。
理念演进看城市生长脉络
“妈妈,您看我这个颜色涂得好看吗?”……
在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回龙观寺锦·城市会客厅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明亮的厅堂内,孩子们与父母团团围坐,专心致志地绘制着国风油纸伞,五彩斑斓的图案在伞面上绽放,屋檐下回荡着欢声笑语。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室外的青苔灰瓦间,居民们在秋日和煦的阳光下舒展身体一同练习八段锦,动作舒缓而整齐。
这座由明代古寺改造而成的城市会客厅,以“修旧如旧”的智慧悄然融入回龙观林立的建筑之间,成为连接社区情感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观察社区邻里生活交流的一扇窗口,更是昌平城市更新画卷中一个温暖而生动的缩影。
从探索到成熟,昌平的城市更新之路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点改造”到“系统更新”的深刻转变。自202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昌平城市更新论坛,其主题的演变精准地勾勒了这一脉络:从最初聚焦于存量资源的“再转存1.0”,到升级迭代的“再转存2.0”,再到“新质变·超链接”,展现出昌平区不断深化城市更新工作、将更新实践与多元要素相结合、打造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空间的历程。
首开LONG街可以说是“再转存”阶段的代表。这里是最早启动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之一,精准回应了回天地区的发展需要与百姓诉求。项目聚焦盘活空置低效的楼宇,通过创造性的设计,打造出一条“空中商业街巷”,沿线商铺鳞次栉比,音乐剧、篮球赛、露天电影、市集等活动已成为这里的寻常景色,生动诠释了“存量资源高效再利用”的理念。
随着城市更新理念演进至“新质变·超链接”阶段,昌平的实践也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提升。2023年正式启动的“永安古城城市更新”计划,标志着城市更新由“单点改造”延伸到了城市街区的联动激活。从大师设计的景观小品,到唤醒记忆的历史节点,再到老旧街区的连片翻新,城市的点、线、面被串联起来,共同描绘出永安古城全域的更新蓝图。
▲三角地公园项目
沿着政府街一路走来,三角地公园里传来童声欢笑、角楼上的游客眺望着南环路上的往来车流、小南门游园内石桌石凳上围坐闲聊的老人……一张逐渐铺开的更新网络,正在细微处编织出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真没想到,这几年自己生活的城区正发生着这么多的变化。”一位漫步街头的市民发出感慨。
场景拓展激活城市发展变革
▲摄影:荷叶飘香
作为北京市唯一汇聚三条文化带的区域,昌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内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众多小区与产业园区,既承载着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普遍面临设施老化、功能滞后等现实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服务产业发展?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昌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坚持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三师联动’的专业力量,全面推进居住空间改善、产业空间转型与公共空间提质。”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城市更新专班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54个,其中6个项目入选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昌平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城市更新之路,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昌平经验”。
将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实现文脉赓续是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昌平更是“重头戏”。前有“两庙一街”更新项目,而频频作为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举办地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则自开园以来日渐成为昌平市民游园“新宠”。
“站在九龙池边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种将文物保护与公共空间结合的做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浮泉遗址为核心,将九龙池、龙泉禅寺、都龙王庙等历史遗迹与白浮泉公园完美融合,以创新的历史景观设计,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大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开园后,从元宵花灯到端午龙舟赛再到中秋非遗体验,昌平区通过系列文化活动打造的“运河源·白浮韵”IP,每逢节日都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重要契机。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项目便是产业更新的杰出代表。这个坐落于原“南口三大厂”的科技平台,通过对老旧工业厂区的创新性改造,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研发的华丽转身。项目总规划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改造的北京保温瓶厂老厂房,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的同时注入了现代科技元素。红砖外墙与玻璃幕墙的巧妙结合,工业桁架与精密仪器的和谐共存,营造出过去与未来交织的空间氛围。“我们不仅是在改造建筑,更是在构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每个实验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特意设计了共享空间、交流走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项目负责人介绍。
“工业遗存开出新质之花”。眼下,项目二期即将在今年年底竣工,与此同时,围绕“研、人、产、文、绿”融合理念,昌平区以项目为带动,一体谋划科学家小镇建设,在周边统筹布局学校、医院、住宅及产业转化空间,推动产城、校城深度融合,让南口这个老工业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更加注重特色发展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北京超极合生汇的改造提升是昌平商业设施更新的标杆之作。这个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前身是传统的永旺国际商城购物中心。在更新过程中,设计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站式生活体验中心”的定位,规划穹顶广场、室内攀岩、亲子乐园、室内潜水馆等多个主题空间。
开业后,这里不仅辐射周边约230万消费人口,更成为京北地区新的消费地标。夜幕降临,穹顶广场下的灯火璀璨、舞台上的音乐声不绝于耳,艺术、娱乐、休闲与商业在这里和谐共生,来来往往的人潮感受着城市活力的品质与温度。“周末带着孩子来这里,可以购物、就餐、参加活动,还能看展览、听音乐会,生活方式丰富了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李女士说。
随着更新理念的成熟与实践的深化,昌平的城市更新已经演变为一场驱动城市多维价值整体跃升的深刻变革。它精准切入文化、产业与民生三个城市发展维度,实现了一场多点开花、融合共兴的系统性激活。
多元共治凝聚强大更新合力
▲摄影:荷叶飘香
“城市文化如何塑造和传承?”“要在民生保障上下更大功夫”……
日前,一场由人大代表、城市更新设计单位负责人等参与的座谈会为城市更新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为此,昌平区创新模式,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凝聚起城市更新的强大合力。2022年,昌平城市共创中心的成立为多元共治提供了制度保障。该平台已吸纳140余家成员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开发企业、设计机构、高校院所和社区代表,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项目对接会、经验分享座谈会等活动,统筹各类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搭建起各方沟通协作的桥梁。
▲摄影:及时雨
作为曾经老旧小区管理失序和私搭乱建问题的突出代表,昌盛园社区以群众工作作为撬动社区环境改善提升的“支点”,在同居民的真诚交流中形成社区上下一心、共商共建的良性治理格局。社区先后动员10余个社会单位捐款400余万、21家产权单位移交管理权、2000多户居民主动投票,最终形成了兼顾各方需求的改造方案。
如今,社区便民广场、儿童乐园等高品质公共空间,一度老旧混乱的背街小巷也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昌盛小街”,打造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昌盛模式”,获评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在全区乃至全市得到广泛推广,成为昌平区对外输出城市更新治理经验的一张闪亮名片。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北七家镇桃园公寓社区的创新实践。该社区探索的“四邻同心”工作法,以党建引领凝聚更新共识,通过“众筹+议事”的创新模式,5个月内召开议事会42场,牵引企业赞助、政府补贴、施工方让利2300万元,帮助731户居民的老旧小区实现“面子”“里子”双翻新,形成居民出一点、企业帮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工作机制闭环,完成了731户居民的改造工作,实现了“零投诉”的和谐更新,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此外,昌平区组建多元综合的智库支持团队,借助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清华同衡等专业力量开展“城市体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举办城市更新训练营,持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并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不断完善共商共知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发布街励计划,通过“竞赛+策展”的形式,广泛吸引众多设计师及社会创意团队参与,助力昌平建设成为更具魅力与活力的理想之城。
▲摄影:荷叶飘香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跃升,从民生改善到多元共治,昌平的城市更新正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随着以“新质变·续无限”为主题的昌平城市更新4.0——2025年城市更新迈新季共创活动的启动,居民、设计师、管理者正坐在同一张桌前,由下而上、由点及面地推动着城市的有机演化,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书写着城市发展的生动篇章。
▲摄影:荷叶飘香
城市更新
这场关乎城市未来、
牵动百姓福祉的深刻变革
正在这片热土上持续进化
让昌平这座“畿辅重镇”
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未来之城
记者:邵仝 张宜恬
部分图片来源:穆昊星
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