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17:07
文/王克剑
随着现代化城市功能属性的不断发展完善,宜居安居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用“绣花功夫”雕琢城市肌理,以“百千万工程”勾勒城乡图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城市建设进一步夯实。
安居升级“乡愁记忆”更浓
住房是民生之基,“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安居梦”照进千家万户。全国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3000多万群众告别破旧居所,实现了从“蜗居”到“安居”的转变。同时,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五年间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从标准、设计、建材到建造全链条发力,既保障基本需求,又满足多样化改善性需求。
城中村与危旧房改造同步提速,238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落地实施,17.5万套(间)城市危旧房完成改造。各地积极推进城中村与危旧房改造,通过因地制宜、活化利用等方式,让老旧街巷变身文旅新地标,让背街小巷升级为“城市会客厅”,改造不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留住城市记忆与烟火气息。
社区焕新“幸福密码”再度激活
老旧小区改造以“小切口”做好“大民生”,成为城市更新的暖心实践。“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相当于每13个城镇人口中就有1人直接受益。这些曾经的“老破小”通过精准施策焕发新生——加装12.9万部电梯破解“上下楼难”等问题,增设340多万个停车位缓解“停车焦虑”,新建6.4万个养老托育设施填补社区服务空白,让社区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同时,各地的创新探索让更新改造更具温度。有的地区通过“微改造”保留工业旧址风貌,变身文旅会展新地标;有的地区通过增设无障碍通道和社区食堂,让老年人下楼率大幅提升;有的地区通过将文物修缮融入小区改造,实现居民安居与文脉传承的双赢……从环境整治到服务升级,从硬件改造到文化赋能,老旧社区在更新中重聚烟火气,成为有温度的幸福空间。
生态提质“推窗见绿”成为现实
绿色是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擦亮生态民生名片。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口袋公园超4.8万个,城市绿道总长度突破12.8万公里,3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放共享绿地,让“出门入园、步步见绿”成为常态。
同时,水环境与“里子工程”同步升级。截至2025年上半年,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在基本消除的基础上,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400多条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全国更新改造供水、燃气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如同为城市打通“毛细血管”,有效破解雨季内涝、管线老化等民生痛点。
治理增效“智慧韧性”底色足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决定人居环境的温度。“十四五”期间,从“保交楼”专项机制的精准落地,到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的全面覆盖,政策工具箱的不断完善,为住房安全筑牢防线。数字技术赋能治理效能提升,通过打造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好办易办”,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同时,“先体检、后更新”成为共识,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50多个县级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聚焦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弱、底子薄、城镇化率低、配套设施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像为城市“看病问诊”般找准民生短板。通过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为城市更新提供指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种“问需于民、对症下药”的治理智慧,让城市从“钢筋水泥森林”蜕变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从安居梦圆到绿意盎然,从社区焕新到智慧治理,城市正以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姿态,让亿万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发展中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