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16:11
文/王克剑
2025年国庆长假,古城古镇游再度成为文旅市场的焦点。徽州古城假期首日接待游客达1.54万人次,泉州古城仅在10月2日客流量达25.5万人次,安顺古城长假前两日客流均超十万人次,绍兴整个假期累计接待游客467.16万人次……这场遍及全国的“古城漫游”热潮,印证了历史文化遗存的强大吸引力,不仅折射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还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实践镜鉴。
然而,热潮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古城古镇的开发仍停留在符号化展示层面,将文化简化为商业噱头,忽视了历史内涵的深度解读;有的地方过度追求流量,导致原生态风貌被破坏,文化价值逐渐稀释。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绝非简单的古迹留存,更不能沦为旅游开发的附属品,唯有坚守“城市之魂,文以铸之”,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在于坚守文化原真性的底线。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每一处建筑的工艺细节、每一种民俗的仪式流程、每一片街区的空间格局,都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凝结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密码。若为追求短期效益而“拆真建假”,或为迎合流量而简化文化内核,实则是对历史的消解;若忽视活态传承,仅将文化遗存当作静态展品,也会使其失去内在生命力。真正的保护,应尊重城乡历史的本来面貌,既守护物质遗存的物理完整,也留存非物质文化的活态延续,让城乡历史文化在原生语境中得到真实传承。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乡历史文化并非与现代生活割裂的“古董”,而是可融入当代发展的宝贵资源。过度强调保护而忽视民生需求,容易将文化遗存变为“孤岛”;盲目追求发展而牺牲文化本真,则会让城乡失去灵魂。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发展框架中,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将保护作为城乡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底色是关键所在。在城乡规划中预留文化空间,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历史肌理,在产业发展中植入文化元素,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居住、商业服务、公共生活、经济发展等有机融合。这样的融合,既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触摸文化、认同文化,也能让文化遗存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避免陷入“保护即冻结”的困境。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长效,在于构建多元协同的机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居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准则,通过科学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为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可通过资金支持、专业参与、文化传播等方式,为保护注入创新和活力;而居民作为文化遗存的“活载体”,其参与度直接决定传承的深度——让居民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中受益,感受到历史文化带来的归属感与获得感,才能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守护”,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保护生态。
历史文化总是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乡肌体中,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彰显着一个地区与众不同的魅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仅在于留住过去,更在于为当下与未来城乡发展、社会运转提供精神滋养。通过以文铸魂、以文润城,守住“乡愁记忆”,让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活在当下,推动文化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真正实现城乡历史文化“留形留魂、永续传承”。(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