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17:46
文/王克剑
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正式公布。根据《意见》精神,未来城市发展将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这一转型不仅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也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4年的67%,城市发展正从快速扩张期进入稳定提质期。过去依靠土地、资本等要素驱动的“摊大饼”式城市扩张已不可持续。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多依赖科技、知识、数据等新质生产力要素,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重塑等模式。通过落实城市发展新理念,注重“存量提质”,城市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五个转变”重塑城市工作
《意见》中特别提到“五个转变”,即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今后,城市工作将全面转向“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统筹协调”的模式。这意味着城市治理将更加注重居民的实际需求,强调精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构建现代化城市
《意见》围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这“六个城市”建设目标,系统部署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创新城市,强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宜居城市,注重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美丽城市,重视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韧性城市,强调完善城市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事件的“安全底线”;文明城市,通过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有温度、有记忆、有认同感的精神家园;智慧城市,通过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未来城市将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走向“组团式、网络化”协同发展,这将打破城市“各自为战”的旧格局。《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增强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承载能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体系。这意味着城市间定位将更加明确,通过实现错位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治理联动协作、产业链协作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意见》提出,通过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这意味着今后城市发展将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推进城市更新等,让城市“沉睡”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通过完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及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激发城市新动能。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有机的生命体。《意见》强调,要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数字赋能、制度创新和公众参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让城市既有“智慧大脑”,也有“温暖内心”。
未来的城市,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机器,而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共同体”。通过贯彻《意见》中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示,今后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