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PC

剑言城市 | 让村镇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2025-08-08 17:12

文/王克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城市”与“村镇”并列部署,并作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重大判断,同时强调,“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意味着,村镇建设不再只是“补农村短板”,而是扩大内需、畅通城乡循环、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新前沿”。

近年来,我国把村镇建设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村镇生产生活条件,提档升级村镇人居环境,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但应清醒看到,我国村镇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这同广大百姓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仍需深耕村镇建设与发展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存在县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今后,要做强县域产业,建立村镇纵向延伸链——以食品加工、功能农业为抓手,打造“田头—加工—餐桌”全链产业体系推进横向融合链——把闲置宅基地改造成民宿、研学、康养空间,植入沉浸式剧本游、乡村音乐节等新业态,打造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三位一体”。同时,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广“县域产地仓+直播电商+云仓共配”,让小农户直连大市场,助推村镇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村镇仍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通过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打通镇域“断头路”、行政村“双车道”,畅通村镇“微循环”;按照“中心镇建分院、中心村建站点、自然村配流动车”的思路,把县域医共体、教共体、养老联合体延伸到村镇,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加快县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农村微电网、千兆光网、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冷链物流站点“镇镇通”畅通城乡网络及能源; 推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村级帮办代办点,实现“村里能办、镇上可批”以数字化提升村镇治理效能。

塑造村镇风貌,关系着城乡文化传承、关系着乡愁记忆延续。通过推进村镇建设和更新,尊重村镇自然肌理、历史文脉和百姓意愿,“留改拆”并举方式避免大拆大建打造出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同当地居民实际需要相匹配的风貌村镇。同时,村镇建设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现有村庄格局、山水肌理、传统风貌基础上,通过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内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安全韧性不仅是现代化城市应对风险的基本特点,还应是现代化乡村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很多传统村落抗风险能力低于城市社区,乡村百姓安全感亟待加强,推进安全韧性村镇建设势在必行。通过推动中心镇全部建成雨污分流、小型湿地和分布式调蓄池,50%以上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增强村镇水环境安全;建立“镇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村级避灾安置点”体系,实现台风、洪涝、地质隐患区预警到户到人;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微电网,提高极端天气下的能源自给率;推动智能防灾体系建设,夯实村镇韧性治理“硬件底座”,实现灾前预警、人员避险、灾后重建等全链条服务。

近年来,我国村镇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但仍处在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村镇生态宜居的底色擦得更亮;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广碳汇经济,开发茶园、竹林、湿地碳票,让村集体和农民碳汇收入进一步增多,提升绿色发展动能。

推进村镇建设,在保留村镇独特价值的同时,增强其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能力,让村镇成为城乡融合的承载地,让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发展实现“一个都不能少”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底盘和澎湃动能。(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

分享到

热门关注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