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17:27
文/王克剑
今年的清明假期,各地多个城市再次上演“人从众”模式,古城古镇人潮涌动、公园景区纷纷“爆园”、乡村郊外游人如织、商场餐厅排队等位、交通出行车水马龙……随着春光渐暖,各地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人头攒动,消费市场购销两旺,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展现出人气旺、消费热、文旅“火”的繁荣景象。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火热的假日消费,不仅带动了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也成为激活城市经济的重要动力。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休闲和放松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注重消费的精神价值和消费体验。假日成为人们暂时摆脱生活压力、享受自由生活的重要时刻。在这一时期,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出游、集中消费等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显著影响。
假日消费的特点体现在其季节性和集中性。无论是春节、国庆这样的长假,还是端午、清明这样的小长假,人们的消费行为都会在这些时期达到高峰。商家们抓住这一时机,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旅游、餐饮到零售、文娱等,各行各业都迎来了一年中的销售旺季。这种集中性的消费行为,不仅刺激了短期经济增长,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单位和企业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以应对这种集中式消费、爆发式出行等。
假日消费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多元性。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旅游成为假日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愿意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景。同时,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类消费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消费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个性化需求的向往,激发相关单位和企业进一步求新求变,不断丰富假日消费场景和内容。
假日消费的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个人偏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都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兴起,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比较和选择的渠道,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因此,根据不同需求和选择,做好产品差异化细分,利用新技术拓展消费体验,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等尤为重要。
假日消费的经济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假日消费直接推动了零售、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销售,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假日消费也带动了就业市场的活跃,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假日消费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消费、扎堆出游等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促进假日消费的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假日消费市场秩序规范,如减税降费、优化消费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等,为假日消费市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完善下沉市场消费基础设施,强化旅游目的地保障措施,提升人们对假日消费的满意度;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假日消费数字化赋能,利用社交媒体渠道推广文旅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新需求。企业应该围绕地域特色,通过细分消费群体,进行跨界合作和创新,推出消费新场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推进智慧景区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假日消费可持续发展。
假日消费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在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助力下,商旅文体健等多业态消费不断融合,不仅激活了城市消费的一池春水,更为扩内需、促消费注入持久动能。透过假日消费这扇窗口,可以看见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在不断释放内需动能、彰显经济韧性潜力。(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