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大中华宜居城市指数在96项指标的基础上,对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城市在内的100个大中华区城市进行了排名。这96项指标中有69项指标是硬数据,27项指标是调查数据。采用的硬数据是来源于权威机构公开的2012年数据。调查数据是由2014年5月至10月之间通过电话随机调查收集,调查范围覆盖本书中的100个大中华区城市。每个城市收集到300个有用回复,即整个调查期间收集到30000个回复。
2012全球宜居城市指数一书中曾提及,我们认为用单个数字来总结一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做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用单个数字描述一个城市的宜居性情况简单清晰,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清晰的信号,特别是当该城市要解决宜居性问题而需要采取行动时。此外,检视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框架下的五个类别,使政策制定者能够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亟待改善的宜居性问题。同时,用“假设”模拟能展现每个城市改善宜居性条件的潜力。
我们也注意到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在改善城市宜居性的作用。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城市宣布改造智慧城市或智能城市的宏大计划。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在2014年11月宣布了智能国家倡议,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启动了在全印度打造100座智能城市的计划。我们相信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新兴趋势,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思考、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本书其余部分内容如下:第2章介绍研究方法,包括对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框架的详细描述,研究中涵盖的100个城市的选择标准以及计算城市排名的算法。第3章展示对城市综合宜居性排名和五大类别实证研究的成果,以及“假设”模拟的结果。第4章对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价,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和第三产业权重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宜居性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第5章更新了全球64个城市的宜居城市指数,为中国宜居性标准与世界其他城市比较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显示了中国城市宜居性在全球所处位置。最后,第7章总结本研究的预期贡献及未来研究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