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 PC
城市宜居性概念框架
2017-07-27 09:53:10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大中华宜居城市指数是建立在陈企业等人(2012)的城市宜居框架基础上该框架名为“全球宜居城市指数”。该框架由陈企业、胡永泰等人(2014)(Tan, Woo & Aw (2014))以及陈企业、胡永泰和Boon Seng Tan (2014)(Tan, Woo & Tan (2014))进一步发展和诠释。该框架的概念灵感来自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1941年国情咨文演讲。富兰克林当时提及人类的四大自由:即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宗教自由以及言论自由。

“免于匮乏的自由” 表现的是过体面生活的权利。更广泛地说,这一主题强调人对衣食无忧的渴望(物质富足),对这种渴望的满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率。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框架中表示这个维度的术语是“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免于恐惧的自由”强调人民安全生存的自然权利。国家应通过法治、减轻自然灾害和阻止战争来营造安全环境。与经济前景的改善可增加城市宜居性一样,居民免于灾害和战争的心理压力,也增加了城市宜居性。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框架中表示这个维度的术语是“地区安全与稳定性”。

“宗教自由”被纳入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状况”维度。此维度强调城市居民感受到的社会舒适程度(如收入不平等程度,社会和谐度和社会流动性),城市居民获得的物质舒适程度(如充足的公共交通、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可享受的文化财富水平(如社会多样性,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接受度,欣赏博物馆和文化演出的机会)。全球宜居城市指数中表示这个维度的术语是“社会文化状况”。

“言论自由”被纳入更广泛的“政治管理”维度。此维度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如腐败程度和司法系统的质量),政府反应力(如透明度和责任心),政治事务参与开放度(如自由和公平的定期选举)。全球宜居城市指数中表示这个维度的术语是“政治管理”。

作为补充,另一个重要的城市宜居性维度也纳入框架,即“环保与可持续性”。此维度不仅表达了人类治理环境的责任和愿望,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美学鉴赏。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定义是指我们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削弱子孙后代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1.2: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概念框架


城市宜居性的主题灵感来源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的类别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的子类别

实现“免于匮乏的自由”

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Ø 经济绩效

Ø 经济开放度

Ø 基础设施

自然环境现状和管理满意度

环保与可持续性

Ø 污染

Ø 自然资源消耗

Ø 环保措施

实现“免于恐惧的自由”

地区安全与稳定性

Ø 犯罪率

Ø 对国家稳定的威胁

Ø 社会动乱

社会文化状况满意度,即“宗教自由”

社会文化状况

Ø 医疗保健

Ø 教育

Ø 住房、卫生和交通

Ø 收入平等和人口结构负担

Ø 多样性和社区凝聚力

政治管理满意度,即“言论自由”

政治管理

Ø 政策制定和实施

Ø 政府体系

Ø 透明度与责任心

Ø 腐败情况


如图1.2所示,全球宜居城市指数框架将宜居性具体表示为以下五种类别:(1) 经济活力与竞争力,(2) 环保与可持续性,(3) 地区安全与稳定性,(4) 社会文化状况,以及 (5)政治管理。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