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1 13:38
昨天(20日),“龙行戈壁——内蒙古白垩纪恐龙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50余件化石生动直观地展示恐龙的晚期演化。记者 程功摄
昨天(20日),“龙行戈壁——内蒙古白垩纪恐龙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展,50余件恐龙化石生动展示恐龙的晚期演化。
展览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与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聚焦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白垩纪代表性恐龙化石。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展览策展人邢海博士介绍,如今苍凉壮美的茫茫戈壁,在1亿多年前曾是众多恐龙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从20世纪开始,蒙古高原就成为了白垩纪古脊椎动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科学家在此陆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化石,填补了古脊椎动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空白。
此次展览将学者们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搬进了展厅。二连巨盗龙骨架在该馆首次亮相,邢海说,二连巨盗龙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窃蛋龙类恐龙,与霸王龙的体型相近。与二连巨盗龙几乎并排而立的是安氏原角龙,“这类恐龙处于角龙类恐龙演化的一个过渡阶段。”邢海说,它是亚洲独有的种类,与北美的纤角龙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柜中,一件巨大鹦鹉嘴龙的化石有些特别。在化石的右上角,大小均匀的石子凝结为成人拳头大小的小石块。“这是恐龙的胃石。”邢海指着这块儿暗色的“石头”解释,该标本发现于巴音戈壁组的钙质泥岩中,胃石的存在反映了植食性恐龙的食物消化方式。“我们可以据此推测,这类恐龙食用的都是粗纤维植物,所以需要小石子来帮助它完成消化。”(记者 牛伟坤)
本展览为收费展览,展期持续至明年3月19日。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杨晓芳